古人眼中的鬼是怎樣的
鬼,又稱鬼魂、亡魂、亡靈、幽靈、幽魂,被一些人認為是死亡后所留下的的靈體。臺灣人稱游蕩在外的鬼為“好兄弟”,避諱直稱鬼;香港人則稱之為“污漕嘢”、“邋遢嘢”(污蔑的東西)。那么古人眼中的鬼是怎樣的?
鬼的樣貌描述
從頭說起。據說,鬼是有頭發的,而且“如燭而軟,若黑牛皮,刀斫火焚不壞”(清袁枚《子不語》卷24)。看樣子,這不像是頭發,倒像是頭上蒙了一塊軟牛皮,形狀一定不怎么美觀。妙在它有自我保護的功能,鬼們不必憂慮來自頭頂的威脅,也無需像人類那樣費心去練“金鐘罩”了。
鬼的臉皮特別厚,用兩個手指彈扣,響聲猶如破皮革一般,這是始見于清人沈起鳳《諧鐸》卷3中的說法,頗得詼諧之妙,也不無諷世的意味。只是,這種彈扣聲聽來怕要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
有的記載說,鬼臉上有三只眼,呈三足鼎立的形狀(《夷堅志》三志己卷第四“楊五郎鬼”)。大多數傳聞則認為,鬼臉跟人類的臉沒有太大差異,不過較猙獰丑陋些罷了。清人李慶辰《醉余志怪》中記,一天晚上,有人看見鬼從窗上破孔向外窺視,“目光炯炯射人,朗如明鏡”(卷3“鬼眼”)。鬼習慣于夜間出來活動,應當具備這等好眼力,哪怕伸手不見五指,想必也不會有什么不便了。
鬼的鼻子可能也沒有什么形狀怪異之處,不過卻有一個特殊的用途,那就是代替嘴巴,來攝取食物的營養。流俗認為,鬼享受祭祀供奉的食品,只攝取食物中的芬香之氣。因而,鬼跟人同席吃飯時,人未必看得見鬼的身形,更看不到其大快朵頤的樣子,卻能感覺到菜肴變得嚼而無味(清吳半僧《半僧談鬼錄》卷2)。
鬼也有嘴。有人說,鬼跟人一樣,照舊用嘴吃飯。鬼的嘴大概比人大,而且,時常聽人說他們遇見的鬼一咧嘴能咧到腦后,這也是鬼常用來嚇人的怪怖變相之一。這么大一張嘴,發出聲音卻啾啾的,幽幽的,細細的,像一只山鳥在叫(明錢希言《獪園》卷13),想來是有些滑稽的。
既然鬼有時候還是要用嘴來吃東西,那就少不了牙齒和舌頭。鬼的牙齒應當是十分銳利的。據說鬼吃的盡是些癩蛤蟆、枯樹葉、土坷垃之類,沒有“伶牙俐齒”,難以想象這些食物能被嚼碎咽進鬼肚子里去。多花些時間、多費點勁也不算什么,因為傳說鬼有一種特異功能:“鬼得一飽,可耐一年。”(《子不語》卷8)鬼舌至少有一點與人相似,就是會生津。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七《鬼津》里說,鬼的津液“冷如冰塊,稠粘塞喉”,咽下去之后,感覺腹脹喘滿,數十天不思飲食。后來吐出來,細看是一種像蛋清一樣的東西。這么奇怪的鬼東西,也難怪鬼們一飽耐十年了。
鬼的耳朵肯定比人耳靈敏。也許是由于習慣了幽冥世界的黑暗和寂靜,鬼的耳朵對吵鬧喧嘩聲有些不適應甚至恐懼。明人錢希言《獪園》卷13記載一段故事,說松江青浦縣某村忽有數十只鬼現作人形,召請伶人演戲,約定不許敲鑼,長夜不歇。伶人苦不堪言,故意敲響鑼鼓,但聽鏗然一聲,眾鬼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中國古代戲曲,無論前臺表演還是背景音樂,都喜愛熱鬧,尤其適合烘托節日喜慶場合的喧鬧氣氛。
清康熙年間,常熟地方一群鬼點戲,為小鬼慶晬。點戲的鬼托辭說小官人才滿周歲,經不住驚嚇,有意回避了那些鬧戲。伶人于是起了疑心,故意敲起鑼鼓,大聲喧嘩,果然響聲一起,鬼跡應之而滅。這似乎說明,鬼類的聽覺神經頗有些脆弱。所以,明人王同軌說:“鬼屬陰,故懼雄聲大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