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后日本為什么疏遠西方國家
甲午戰爭雖然已逾百年,但我們從東亞近代史的歷史研究視野看,甲午戰爭的意義不僅僅限于中國和日本兩國之間。甲午戰爭不僅改變了東亞世界的國際秩序,也改變了日本人對國家、天皇的認識,影響了日本整個近代社會。那么甲午戰爭后日本為什么疏遠西方國家?
甲午戰爭后日本疏遠西方國家的原因
十九世紀,明治維新為日本打開了一扇“全景天窗”,經過漫長文化焦慮煎熬的日本,似乎突然找到了文化方向,那就是從制度到文化“歐化”(西化)。西方制度令日本受用無窮,然而,西方文化卻令日本加劇了文化焦慮。尤其在西化日本成型后,一味想跟亞洲說再見、一心想融入歐洲的日本,遭受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打擊后,刺激了日本文化主體性覺醒,有意疏遠了西方。
這起重大歷史事件,就是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后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甲午戰爭結束后,戰勝國日本眼看將要得到夢寐已久的中國遼東半島,但是,法德俄“三國干涉還遼”,卻讓日本空歡喜一場。“三國干涉還遼”從軍事上講,使日本“痛失遼東”戰略要地,從文化角度上,標志著西方對日本的排斥。“三國干涉還遼”后,日本人開始對本國“西化”國策進行反思,他們認為,“漢化”不行,“西化”也不行,必須要尋找到自為主體的“日本主義”。
如何建立“日本主義”?既要排除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儒佛兩家影響、又要保持與西方的文化距離?
一批日本學者再次適時“出土”了“神道文化”。
20世紀三十年,日本有個著名哲學家叫高山巖男,他從《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尋找土生土長的日本精神,結果找到了國家神話。他認為,日本的神話故事,多講建國的由來、皇室的起源、國家的發展等,自然神話和文化神話,都從屬于國家神話。而以國家神話為根基的日本文化,經過“漢化”和“西化”后,已經成為“世界的世界”文化,在他看來,中國文化早已過時,西方文化也早晚衰落,惟有國家神話能永恒推動日本崛起。
于是,日本神道文化再次被拔高。原為日本地方文化的神道文化,因為國家苦于放大原創,便由地方文化轉成國家文化。與其用儒學教育臣民成為天皇的馴服工具,不如用神道鼓舞民族信心,把日本的歷史精英們一道“封神”,從而讓國民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們走,甚至把東方領袖國天經地義地說成是日本。
于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神道頓成無價之寶,其功能被無限放大,從那里尋找土生土長的日本精神,變成了原創捷徑。以“和魂”替代“漢心”,以“神道”替代“佛心”,與明治維新明確提倡“和魂洋才”、“日本精神”遙相呼應。原來屬于地方性民間信仰的神道,徹底變身為全國性的國家神道。此間,崇拜天皇、信仰神道,與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無縫對接”,終于令“日本主義”煞有介事。
甲午戰爭結束半個世紀后,日本對西方一哥美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這場戰爭,被日本軍政少壯派自詡為“東西文明的決戰”,儼然,日本此時已不是融入西方的小弟,而是東方霸主,要率領東方與西方一決雌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