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斬馬謖的故事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于他犯的軍法,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卻不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原因。下面看以下諸葛亮斬馬謖的故事吧
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的必然性。
諸葛亮斬馬謖背景
蜀后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今陜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并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諸葛亮斬馬謖經過
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愿革職斬首,絕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后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后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于山上。
諸葛亮斬馬謖發展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蜀大軍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后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結果,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諸葛亮斬馬謖原因
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在山上扎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陜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于他犯的軍法,但是犯了軍法的將領不一定就一定要處斬,比如唐時二路元帥薛丁山屢次犯軍法,但卻并沒有被斬首示眾。由此可見,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倘若主將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或許他可以逃過一死。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雖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卻不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諸葛亮這么做可以說是緩兵之計,為了整頓內務爭取時間。其次,馬謖的死與諸葛亮也有一定關系,至少值諸葛亮用人不明,導致整個形勢急速扭轉。諸葛亮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殺馬謖來起到威懾作用,這樣這一招可理解為殺雞給猴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得必然性。
諸葛亮斬馬謖結果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后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后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后,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諸葛亮斬馬謖史書記載
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曹真都督關右,并進兵。右張合擊亮于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三國志·曹叡傳》)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于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三國志·張郃傳》)
(建興)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諸葛亮傳》)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于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馬良馬謖傳》)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于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干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三國志·王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