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的歷史評價
馬謖 (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初以荊州從事跟隨劉備取蜀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用為參軍。他一生中最出名的事件是失守街亭,被斬。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馬謖的歷史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馬謖的歷史評價
劉備:“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陳壽《三國志》:①“兄弟五人,并有才名”;②“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習鑿齒:“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后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杰,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胡寅:“街亭之敗,罪由馬謖;箕谷之敗,咎自鄧芝。兵多于賊反為賊所敗,而諸葛公以為病在一人。”
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也有說諸葛亮沒有揮淚斬馬謖)
馬謖的伏法歸咎于他犯的軍法,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卻不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原因。
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的必然性。
也有說諸葛亮斬馬謖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歷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馬謖根本沒見到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獄里了。
馬謖在失街亭并沒有像廣為流傳的那樣去諸葛亮那里自縛請罪,恰恰相反,他選擇了逃跑。后來,馬謖被子輯捕歸案,諸葛亮判處死刑。但還沒有來得及執行,馬謖就在獄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揮淚斬馬謖的事。
與馬謖關系很好的向朗(向寵的叔父),在馬謖潛逃后,因知情不報而被革職,無所事事達二十年之久。
(按)此論所據,見《三國志.蜀書.向朗傳》:“朗素與謖善(街亭之敗)謖逃亡,朗知情不舉......免官還成都......”。又同書《馬謖傳》:“(街亭之役)謖為郃所破,士卒離散,........謖下獄物故。”
但是, 同書《諸葛亮傳》有“戮謖以謝眾”的說法。《三國演義》就是抓住了這句話,編成了故事。
馬謖失街亭
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發生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聲稱由斜谷道攻取郿縣,并派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縣;諸葛亮則親率諸軍進攻祁山,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響應,關中震動,震驚曹魏,魏明帝更親身到長安督戰,并派張郃抗擊進攻祁山的諸葛亮。
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后于軍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將領張郃的進攻。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節度,舉措煩擾,更加舍棄水源,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非占據山下的城鎮;禆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不接納。張郃到后,包圍山上,又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并且大舉進擊,大破馬謖軍,士卒四散,潰不成軍。王平此時命自己所領的軍隊鳴鼓自守,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得以有時間收拾殘軍,并率領敗軍撤回。馬謖失守街亭后,諸葛亮失去重要據點,進退無據,無法再戰,于是遷西縣一千多戶撤回漢中。后馬謖與將領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黃襲被奪兵。
看了“馬謖的歷史評價”還想看:
1.歷史人物馬謖是怎么死的
2.歷史名人馬謖簡介
3.描寫歷史英雄人物的成語故事
4.歷史人物江采萍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