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的歷史始末
張角以黃天為至上神,認為黃神開天辟地,創造出人類。又信奉黃帝和老子,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太平世界里,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太平道的歷史始末,希望對你有用!
太平道的歷史起源
"太平道"創始于漢靈帝時鉅鹿人張角。《后漢書·皇甫嵩傳》說:"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余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入州之人無不畢應。"《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說:"張角為太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云不信道。"《后漢書·襄楷傳》說:"初,順帝時,瑯琊宮崇旨闕,上其師于吉于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后張角頗有其書焉。"
"太平道"的開始,緣起于事奉"黃老道";它的主要經典則是《太平經》;它的發展情況,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為基礎,十數年間,徒眾數十萬,遍布八州。
太平道的文化
太平道樂是太平道活動中的"法式音樂"又叫"道場音樂",源于當時張角及其信徒誦經傳道的過程中。經樂曲調一般起伏不大,旋律線條平穩,氣氛莊嚴、肅穆,有導引修持者入靜,進入清虛之境的作用,這是太平道樂最初形式。邢臺一帶的經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它的聲腔韻調是由這一帶的方言語調發音使然。1800多年來,這一音樂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得到補充、完善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由經樂和器樂組成的完整的太平道樂體系。
太平道樂演奏分靜樂和動樂兩類。靜樂在演奏時或坐或立;動樂是邊演奏邊行進,又稱道舞。道舞的音樂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十字梅花"、"三盞燈"、"龍擺尾"、"芝麻開花"等,這些道舞圖形均來自儒家的陰陽五行、八方九官、太極等道教信仰。道舞可以單獨表演,也可連貫表演,人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
樂器主要有管、笙、笛、簫、壇鼓、云鑼、鐺子、鐃、釵、磬等。樂器多為自制。新的科學技術和樂器材料足以使他們的樂器更新為現代化的,但樂師恪守師祖的傳統,堅持用天然的材料,手工制作,這與道人崇尚自然的觀念是一脈相承的。制作管子用當地老紅棗木,手工削圓取段兒,用手拉鉆打眼兒,燙孔,繞筒鏤刻不間斷花紋,用液態錫灌注鏤空處,既美觀又防止斷裂。笙的工藝比較復雜,一般由樂器作坊制作,但簧上的六綠(用五色石在銅盤上研磨的粉沫)要根據高低音的需要自己上,還有點蜂蠟調音,都是憑經驗進行,有"吹笙容易,點笙難"之說。笛子和簫的制作,選竹、開孔、調音,也頗講究。
太平道的主要影響
太平道雖在黃巾起義后瓦解,但對后世仍有相當的影響。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術數觀念,為后世道教所繼承;后世道士持九節杖、著黃衣、戴黃冠,用符水、咒語等道術為人治病消災,等等,也都承襲太平道的規制。唐宋時期的"明教"更尊張角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陜白蓮教起義宣揚"黃天將死,蒼天當生,大劫在邇,人民有難"的讖語,亦明顯受太平道的影響。
太平道的時代意義
太平道是我國出現得最早的民間宗教之一,與五斗米道相比,太平道的出現,更具時代特征,它是東漢末年社會苦難的直接產物。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經濟凋敝。朝廷內,宦官與外戚爾虞我詐,輪番亂政;地方上,豪強地主與割據軍閥為非作歹,魚肉鄉民。又逢連年災荒,人禍加天災,以致出現"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間慘劇。其中,黃河南北,災難尤重,"豫州饑民死者四五","冀州尤甚"。社會苦難是宗教孳生的溫床。正是在這種廣大民眾痛苦萬狀、已無生路的時勢下,冀州巨鹿(今河北省平鄉)人張角創立了太平道。
靈帝建寧(168-171年)時期,張角得于吉等人所傳《太平經》,從中受到啟發,遂以創教救世為己任。他創立的太平道,以黃天為至上神,認為黃神開天辟地,創造出人類。又信奉黃帝和老子,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太平世界里,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
熹平(172-177年)初年,張角開始在冀州傳道。他自稱"大賢良師",手持九節杖--傳達黃神旨意的教杖,深入民間,用跪拜首過,符水咒語為民治病,"病者頗愈,百姓向之"。冀州傳道,大獲成功,于是他便派遣8位弟子到各地傳道。"十余年間,眾徒數十萬,連接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為了便于統領,張角于光和(178-183年)中期,根據黃神分天下為三十六方的宗教神話,也把數十萬徒眾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統領。他又根據漢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三統)觀念,與其弟張寶和張梁,分別稱"天公"、"地公"和"人公",建立起一套上下有序的宗教組織系統。
張角創立太平道的目標十分明確,即借用宗教旗幟,爭取民心,組織群眾,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因此,當太平道發展壯大后,為"致太平"理想而率眾起義只是時機問題了。
中平元年(184年),張角認為起義時機已到。為此,他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一帶有讖語色彩的革命口號。"蒼天"意指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黃天"意指農民理想的太平世界,"歲在甲子"是起義的信號與時間,"天下大吉"則為起義后的美好境地。這一口號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道出了民眾的心聲,各地道徒無不景從。在起義計劃泄漏的情況下,張角只得提前起義。于是,"八州并發,焰炎絳天"。起義者"皆著黃巾為標幟,時人謂黃巾","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革命風暴,很快席卷全國,震撼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黃巾軍經過10個月的戰斗,終因缺乏經驗而失敗。但是,東漢王朝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代之而起的是靠鎮壓黃巾起家的各路軍閥,他們割據一方,爭戰不已,歷史進入了三國鼎立時代。可以說太平道在與東漢王朝的斗爭中同歸于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