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斬馬謖是怎么回事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于他發的軍法,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那么諸葛亮斬馬謖是怎么回事?
馬謖,字幼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是蜀漢將領,也是侍中馬良之弟。由于才華橫溢得到諸葛亮的賞識,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倍加器重,每次談論都是一整天,蜀漢丞相諸葛亮用為參軍。那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怎么回事?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下!
馬謖失街亭,街亭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關口。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在山上扎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陜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于他發的軍法,但是犯了軍法的將領不一定就一定要處斬,比如唐時二路元帥薛丁山屢次犯軍法,但卻并沒有被斬首示眾。由此可見,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倘若主將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或許他可以逃過一死。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雖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
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卻不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諸葛亮這么做可以說是緩兵之計,為了整頓內務爭取時間。其次,馬謖的死與諸葛亮也有一定關系,至少值諸葛亮用人不明,導致整個形勢急速扭轉。諸葛亮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殺馬謖來起到威懾作用,這樣這一招可理解為殺雞給猴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得必然性。劉備臨終時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并未聽取;但爾后街亭一役令諸葛亮明白其先帝意思。
關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歇后語
馬謖用兵——言過其實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諸葛亮簡介
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 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臥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后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并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隆中對”的首發式地點,并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范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一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顧嘉蘅的題聯,真不愧為名聯絕作。
馬謖簡介
馬謖此人,是“馬氏五常”之一,劉備的重臣“白眉最良”馬良的弟弟。后世多評為趙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諸葛亮賞識。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并未聽取。北伐時期,諸葛亮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結果蜀軍在街亭慘敗給魏將張郃,諸葛亮退軍漢中,馬謖下獄后死亡(一說是軍法處死),終年39歲。
寓意:紀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組織與團隊要能長久存在,其重要的維系力就是團隊紀律。要建立團隊的紀律最首要的一點是:領導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維護紀律。 “紀律可以促使一個人走上成功之路。”怡安管理顧問公司的陳怡安博士曾說過:“領導者的氣勢有多大,就看他紀律有多深。”一個好的領導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堅持及帶動團隊遵守紀律的人。 火爐面前人人平等,誰摸誰挨燙。
實際上在失街亭上,王平也有責任,如果不是王平帶走了一部分兵,馬謖會這么容易被敵軍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