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后主劉禪的簡介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禪以扶不起的阿斗而著稱,在這個詞的背后充斥著諷刺的意味。劉禪投降于曹魏大軍,使得蜀漢滅亡,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他窩囊的地方,因此劉禪在《三國演義》中也留下了很多的罵名。那么,歷史上的劉禪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評價他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劉禪簡介
蜀后主劉禪的簡介
劉禪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用兩個字來進行概括,“懦”和“仁”。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他的“仁”的具體表現。
公元221年,劉備自立為王,劉禪被立為太子,任命諸葛亮為他的老師,那年劉備十四歲。諸葛亮在書中也曾評價過劉禪,認為劉禪天資仁敏。但是諸葛亮與劉禪在治國的方面觀點有很大的不同,諸葛亮主張法家的政策,主張以法治國。因此,諸葛亮不滿意劉禪“仁愛”的性格,在他眼里認為劉禪非常難以治理國家的。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前,他對劉禪不放心,特別叮囑劉禪要遠離小人,重賢臣,同時還專門派董允來監督劉禪。
劉禪的“懦”體現在很多事情上,但是最主要的是在處理與諸葛亮的關系上。劉備臨終前,特意囑咐劉禪要讓諸葛亮輔佐他,并且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劉禪在繼位的最開始也聽從了劉備的話,讓諸葛亮來處理軍政大事。隨著劉禪對軍政事務有所了解,對于諸葛亮北伐的事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可是基于父親劉備的統一大業的國策和諸葛亮的威望,劉禪并沒有阻止諸葛亮北伐,而是全力支持諸葛亮北伐的政策。
諸葛亮與劉禪的關系
諸葛亮和劉禪的父親劉備的君臣關系,可是說是千古佳話,被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稱贊。他們之間的關系也被認為是千百年來最完美和諧的君臣關系。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一番肺腑之言令人聞之落淚。還命劉禪視諸葛亮為父,事事都要與其相討。但是劉禪真的聽從劉備的話了嗎?他與諸葛亮的關系又如何呢?
劉禪與諸葛亮是君與臣的關系,這是擺在明面上的事實。實際上劉禪也是在帝位42年,諸葛亮在世期間他幾乎放權給諸葛亮,事事都聽從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自出草廬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地為劉蜀出謀劃策,劉備死后他也并未謀權篡位而是一直輔佐劉禪。他們看似特別的和諧,但是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曾經評價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說明劉禪并不如后人所說那樣的愚笨。他不笨,還是一個帝王,明明可以擁有天下的權利,實際上卻一點實權都沒有,他不能私自做任何的決定,處處受限于人,所以對于諸葛亮他肯定是有不滿的,不可能像表面上那么和諧。諸葛亮去世之后,他本不想修葺廟宇來祭奠,但是因為眾大臣的提議他才不得不為,如果他真的尊諸葛亮為相父,以父之禮相待,那么怎么會對諸葛亮的后事如此無所謂。諸葛亮在《出師表》與《后出師表》里表達了他對劉禪當政時的不滿,他對劉禪指出種種要求,讓劉禪照他說的做。如果劉禪很聽諸葛亮的話,那么他又何必寫出那么多的文章來呢?會寫文章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別人不聽你說話,而你又想讓他聽你說。
所以諸葛亮與劉禪的關系還是很復雜的,并沒有表面看到的那么和諧,劉禪沒那么聽話,諸葛亮也沒那么偉大,自古以來君與臣的關系就是最復雜難辯的。
劉禪真的昏庸嗎
劉禪并不昏庸。后人認為劉禪是軟弱無能的昏庸君主,有兩個很大的原因,一是鄧艾兵臨城下之時,劉禪沒有率領士兵做抵抗,而是接納了譙周投降的建議,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二是司馬昭在宴中演奏蜀中樂曲時,劉禪沒有一絲的傷心,還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劉禪十七歲登基為帝,劉備在遺詔之中,囑咐他諸事都要和諸葛亮討論,無論政事大小,都要聽從諸葛亮的決策。在當時,他實際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手中并無實權。諸葛亮曾經夸他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的形象歷來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不會奉承迎合劉備來說違心之語,由此可見劉禪是聰慧的。所謂“大智若愚”,詮釋的最完美的就是他了。若他不聰慧,真有那么昏庸,他如何在帝位達42年;若他不裝聾作啞幾十年,怎么會有一個平和安祥的蜀漢。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就去世了,剩下30年的君王之路都是劉禪一人走過來的。若真沒本事,昏庸無道如何在那么動亂的三國生活下來,怎么在君位之上安安當當地坐著,又怎樣讓蜀漢百姓生活地安寧。
劉禪的投降與“樂不思蜀”,恰好說明了他胸中有丘壑,心里有百姓。大軍進犯,失敗是必然的,作為一國君主,并不是只要自己英勇就好,他身上還承擔著千千萬萬的蜀漢百姓的生命,如果不投降,蜀漢必將血流成河。而在司馬昭的問話之時,若他表現一絲傷感,必會引起司馬昭的戒備,后果不知會怎樣。劉禪并不昏庸,反之他聰慧,是真正的心有百姓。只是他生于亂世,身為帝王,手中卻無實權,一切只能歸于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