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人物簡介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涼州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其種種的暴行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面的人物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董卓的人物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董卓的人物簡介
董卓(?—192)字仲穎,陜西臨洮人,是東漢末年奸臣。他性格勇猛,臀力過人,有謀略。年輕的時候在羌中交游,以豪爽知名,曾任東中郎將,鎮(zhèn)壓過羌人起義和黃巾軍。因帶后至洛陽,殺死丁原,勤王有功,成為擁有重兵的將領,并自任司空,廢掉少帝,立獻帝,把持朝政。隨后,董卓殺董太后,自任太尉、相國,帶劍上殿,不可一世。縱容部下奸淫搶劫,使洛陽陷入混亂中,官吏、民眾生活于恐怖中。在另一方面,董卓起用前代賢臣的后代,以籠絡人心。190年,袁紹等起兵討伐董卓。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下令洛陽人口近百萬人同時遷移,致使沿途人馬相互踐踏,死傷無數(shù),慘不忍睹。到長安后,又自任太師,位在諸侯之上,不可一世。后董卓被呂布殺死,長安百姓奔走相告,酒肉相慶。
東漢民間廣泛流傳著一首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來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則深刻地表達了當時廣大老百姓對誤國權臣董卓的極度痛恨。
董卓的綜合評價
董卓一生粗暴,滿懷私欲和野心。他從隴西發(fā)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欲和野心。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復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衰敗。董卓最終遭受群起而攻之的被殺下場,是應有的報應。正如宋人蘇軾所說: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關于董卓的相關資料
東漢末年地方軍閥董卓奉調入朝后實行的暴政。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何進與貴族官僚袁紹合謀誅殺宦官,不顧朝臣反對私召涼州軍閥董卓入京。后因謀泄,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袁紹帶兵入宮,殺盡宦官,控制朝廷。隨后董卓率軍進入洛陽,并領何進所屬部曲,又使呂布殺執(zhí)金吾丁原,并吞其眾。由此勢力大盛,得以據(jù)兵擅政。他廢黜少帝,立陳留王劉協(xié)為獻帝,并自任太尉領前事,更封為郿侯,進位相國。又逼走袁紹等人,獨攬軍政大權。董卓放縱士兵在洛陽城中大肆剽虜資物,淫掠婦女,以致人心恐慌,內外官僚朝不保夕。初平元年(190)袁紹聯(lián)合關東各州郡興兵聲討董卓。董卓見關東聯(lián)軍勢盛,乃挾持獻帝退往長安,臨行把洛陽的金珠寶器、文物圖書強行劫走,焚燒宮廟、官府和居家,并脅迫洛陽幾百萬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陽周圍“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后漢書·董卓傳》),室屋蕩盡。次年,董卓又授意朝廷封他為太師,地位在諸侯王之上,車服儀飾擬于天子。他還拔擢親信,廣樹黨羽,宗族內外,并居列位,子孫年雖幼小,男皆封侯,女為邑君。又筑塢于郿(今陜西眉縣東渭水北),號“萬歲塢”,積谷可供 30 年。初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與董卓部將呂布合謀,終于刺殺董卓。百姓歌舞于道,“市酒肉相慶”。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率兵攻入長安,趕走呂布,殺死王允,大肆報復,吏民死者萬余人。隨后李傕劫持獻帝,郭汜扣留公卿大臣。不久,李傕為曹操所殺,郭汜也為其部將所殺。經過這場動亂,關中地區(qū)二三年“無復人跡”,社會生產遭到嚴重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