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的人物生平
廖化(?—公元264年),本名淳,字元儉,襄陽郡中盧縣(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三國時蜀漢將領。曾為關羽主簿,關羽敗亡后歸入孫吳,用詐死之計回歸蜀漢,劉備授任為宜都郡太守。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廖化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廖化的人物生平
廖化字元儉,本名廖淳,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人氏,性格果敢剛烈。廖化早先擔任前關羽的主簿,219年關羽兵敗被殺,帳下的廖化也歸屬吳國。廖化身在吳國心在蜀,以詐死的方式帶著老母逃脫;此時(222年)正好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起兵東征,廖化便在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位于長江三峽中段)見到了劉備。劉備非常高興,封廖化為宜都太守(今湖北省宜都縣,位于三峽出口與江陵之間,當時應為吳國領地,只是虛封為太守)。
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廖化被任命為丞相參軍。之后,廖化便在蜀國的大小戰役中建立功勛,升至廣武(今四川省平武縣北,位于陰平與江油之間)督等軍職。《三國志》有兩處關于廖化參與姜維北伐的記載。第一處時為249年,姜維第二次北伐,欲先進據西羌,于是留陰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魏國前郭淮派討蜀護軍夏侯霸追姜維于沓中,自己率軍攻擊廖化,結果姜維只好回頭救援廖化,無法繼續北伐。第二處,姜維初戰不勝而退,鄧艾認為姜維必定再來,于是屯兵白水(今白龍江,流經沓中)北岸。三日后,姜維派廖化在南岸結營,牽制鄧艾。鄧艾看破姜維要從下游渡河攻擊洮城的計劃,不顧廖化而徑赴洮城,使姜維無法取勝。由以上記載,再加上當時軍中有句話說:“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張翼、廖化”,我們推知廖化在姜維北伐時代應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258年,諸葛亮之子、衛諸葛瞻開始與董厥、樊建統領朝事,廖化想和為人耿直的鎮軍大宗預一起拜訪諸葛瞻,不料宗預卻說:“我們都年過七十了,今生能求的都已經求了,只差一死而已,何必主動去拜訪年輕人?”于是宗預沒去。夏侯霸死后,259年廖化與張翼分領左右車騎,假節,遙領并州(今山西省)刺史,封中鄉侯。
公元262年,姜維出兵北伐前,廖化說:“‘不停地用兵,最后必定自焚’,講的正是姜伯約啊。智力不比敵人強,但是力量又少于敵人,用兵如此地不厭煩,怎么能建功呢?《詩經》說:‘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為何上位這樣的惡政不是在我之前,也不是在我之后,卻是在我這個時代給碰上?這正是現在的情況。”可見廖化與張翼、諸葛瞻、董厥等相同,對姜維的連年北伐持反對立場。
公元263年夏,魏國大舉伐蜀,原本蜀國有機會提前準備,但是卻被黃皓擋下,直到鍾會已經朝向駱谷出發,而鄧艾快要進抵杳中時,后主劉禪的朝廷才急忙派遣廖化支持杳中的姜維,又派張翼、董厥前往陽安關支持。姜維與廖化到了陰平,聽說魏將諸葛緒發兵向建威,于是在陰平等待。一個多月后,鄧艾主力開來沓中,姜維回到陰平要地鎮守。這時,陽安關守將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斗而死,于是鍾會主力長驅前進,姜維、廖化也棄守陰平,用計騙過諸葛緒,向東搶過陰平橋頭,與張翼、董厥合兵一處,退守劍閣以拒鍾會大軍。鍾會屢攻劍閣不下,甚至有了退兵的打算。不久,眾人聽聞諸葛瞻戰死,綿竹失守,而此時各種消息不斷傳來,眾人難分真偽,于是便退軍至廣漢、郪道等待進一步的消息,直到收到了劉禪的詔書,確認蜀國的滅亡,眾人才不情愿地投降。第二年,廖化與宗預等人被遷往洛陽,于途中病死。
廖化作先鋒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三回:“時蜀漢景耀元年冬,大姜維以廖化、張翼為先鋒,王含、蔣斌為左軍,蔣舒、傅僉為右軍,胡濟為合后,維與夏侯霸總中軍,共起蜀兵二十萬,拜辭后主,徑到漢中。”
典故:是姜維北伐時,當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原義是蜀國連個年輕的將領都沒了,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現多比喻團隊里面沒有出眾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后世常常用于比喻沒有杰出人才,平庸者也僥幸成名。人們認為是嘲笑蜀國后期無大將,必須使用廖化這樣平庸無能的人做先鋒,這其實是對廖化的誤解,廖化并不是無能之輩。事實上,當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原義是蜀國連個年輕的將領都沒了,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
廖化人物評價
廖化一生,先后跟著關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以勇敢果斷著稱,最后官封至右車騎,假節,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在三國時就有“前有王、句,后有張、廖”之譽。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張為張翼,廖就是指的廖化。
《蔣琬傳》“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蔣琬為東曹掾。舉茂才,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廖淳”,這里的廖淳就是廖化。
看了“廖化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三國蜀國名將姜維的資料
2.趙云為何不受重用?
3.趙云簡介及趙云之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