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世襲領兵制
世襲領兵制是孫吳統治政治中一種特別的政治現象,指統兵的將領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屬等襲領其生前所轄的軍隊,并擔任軍領。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三國時期的世襲領兵制。
三國魏蜀吳有不同的兵制,其中吳國的兵制是世襲領兵制。
世襲領兵制是三國時吳國將領占有士兵的制度。孫吳政權的政治基礎是江南和渡江南下的世族大地主。他們大都同時出任軍隊將領。孫吳為了獲得世族大地主的支持,維護他們的特殊利益,實行領兵制度。將領去世后,可由其子弟繼領父兄兵馬,形成世襲領兵。如陸遜卒后,其子陸抗繼領舊部眾5000人;陸抗卒后,其子晏、景、玄、機、云又分領其兵。士兵也是世代相傳,以兵為業。形式上士兵屬于政府,但實際上領兵的將領可以使用他們為自己服役。孫吳士兵例有屯田,因此大族將領占有士兵的同時也就占有了士兵的屯田。這個制度本質上是孫吳政權內各世家大族對勞動力和田地的分配。
世襲領兵制弊端
世襲領兵制的實行,使孫吳的各級將領及其子弟都獲得了世襲領兵的權力,久而久之,就必然會在孫吳社會中產生一個世代“為將”與“領兵”的特權階層。與此同時,由于兵士長期由某個將領及其子弟世襲統領,將領與兵士之間,除了固定不變的指揮與被指揮、統領與被統領的隸屬關系外,還必然產生一種類似于主仆的隸屬關系,從而使這些名義上屬于國家的兵士實際上都逐漸轉變成嚴重依附于各個將領及其家族的私兵或部曲。
世襲領兵制影響
世襲領兵制下的兵士逐漸演變成依附于將領的私兵或部曲,這樣一來,孫吳政權對軍隊的控制權就自然受到嚴重削弱,而世襲領兵的將領及其宗族的勢力卻因此獲得充分的發展。至于那些并非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將領,由于他們世代得以“為將”與“領兵”,也將迅速的轉化成世族地主。因此,世襲領兵制,實質上是促進了世家大族勢力的高度發展。孫吳的世襲領兵制,實際上世家大族壯大勢力和鞏固既得利益的一種特權工具。
世襲領兵制啟示
唐代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明代軍區制度;日本幕府制度;三灣改編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延伸閱讀
吳國(229年5月23日 —280年5月1日 ),三國之一,為孫權所建立,國號為“大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于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于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帝,共五十二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五十九年)。孫吳勢力發跡于孫堅、孫策時期。孫堅為孫權之父,參與討伐黃巾軍及董卓的戰役,起初活動在淮南一帶。孫堅死后,其長子孫策逐漸向江東發展,奠定基礎,孫策死后,其弟孫權接任孫吳政權。吳開始建都于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后筑石頭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222年(魏黃初三年)孫權為吳王,吳國始立,名義上依附于曹魏,實際已脫離曹魏控制。229年(黃龍元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國號為大吳,改元黃龍,吳國正式建國。280年(天紀四年)5月1日,亡于西晉。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國土面積僅次于曹魏。孫吳為開發江南地區做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展開海上交流,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曾到達吳都建業。吳國的滅亡也標志著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