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書法家有哪些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等。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那么三國時期的書法家有哪些?
三國時期是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群星璀璨,在書法界涌現出諸多名家好手。
三國以前,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等階段,加上楷書、草書,從中可以發現,漢字的發襲規律是由簡到繁,繁簡交替,又發展演變為由繁到簡三大階段,總的趨勢是從繁雜到簡單,從難寫到易寫,這是書法隨時代而發展的必然。
三國時期,從書法的歷史發展來說,是完成漢字書體演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楷書與草書已日臻成熟。漢字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字體的規范化,而楷書正是規范化的表現,草書則含有實用與審美兩方面的功能,它可以大大提高漢字的書寫速度,同時,古代“書者,如也”、“書品即人品”等理論在草書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狂放不羈者,表現為書法的豪放飄逸,沉穩成熟者則表現為凝重圓潤。當然,這并不是說楷書不具備審美效益,楷書自有楷書的妙處。總之,小小毫鋒凝聚著萬千品性,奇妙異常。
三國時期書法家人數眾多,風格各異,杰出代表有:
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時與當時的名士華歆、王朗并為三公,有二子:鐘毓(魏國大臣)、鐘會(魏國名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據傳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并稱為“鐘王”。
邯鄲淳,三國魏書法家。字子淑,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給事中。工書,諸體皆能。袁昂《書評》稱其書:“應規入矩,方圓乃成。”邯鄲淳,善篆書,有名。西晉衛恒《四體書勢》古文序云:“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希得見之。魏初傳古文者,出于邯鄲淳”。
胡昭(161-250),字孔明,潁川(治今河南禹州)人。中國三國時期隱士、書法家。書法與當時邯鄲淳、衛覬、韋誕并有聲名。他比諸葛亮年長20歲,又比諸葛亮晚死16年,終年89歲。胡昭長期隱居深山,終生不仕。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記載,胡昭的才華智慧絕不在諸葛亮之下。
韋誕(179—253),字仲將,魏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擅長各種書體,三國魏書法家、制墨家,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諸書并善,題署尤精。韋誕師張芝,兼學邯鄲淳的書法。他能書各種書法,尤其精通題署匾額。韋誕的書法欣賞特點是如龍盤虎據、劍拔弩張。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今禹州市)人,東漢桓帝、靈帝時著名書法家。紆書書法創始人,因創造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行書”字體,又被后世稱為“行書鼻祖”。
師宜官,東漢書法家,南陽(今河南南陽)人。靈帝(168至198在位)好書,徵天下工書者於鴻都門,至數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性嗜酒,或時空,至酒家書其壁以售之,觀者云集,酤酒多售則鏟去之。后為袁術將,鉅鹿耿球碑,術所立,宜官書也。
宋翼,鐘繇弟子(書史會要云鐘繇之甥)。常作書如算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晉太康(280―290)中,有人于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法學,書法乃大進,名遂大振。每畫一波三折筆,作一戈如百鈞弩,作一點如高峰墮石,作一牽如百歲枯藤,作一放縱如驚蛇入草。(《王羲之題筆陣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