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的造船業
吳國,中國漢末三國時期東南部政權,所統治地區古稱江東,因此又稱為“東吳”,以皇室姓孫,又名“孫吳”。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三國東吳的造船業。
東吳的造船業歷史簡介
東吳的造船業十分發達,海軍規模也很龐大,其航路遍及于東海、黃海、渤海、南海之間,勢力縱橫于當時中國海岸線,也曾遠涉重洋,但在歷史中卻少有人提及。
秦漢之際造船業之快速發展為三國時代的大型船只遠航奠定了良好基礎,從1955年在廣州出土的東吳陶制船模,船模從船首到船尾有八個橫梁,八根橫梁說明有八副隔艙板,它們把船體分成九個嚴密的分艙(船艙)。這就是用橫梁和隔艙板形成的分隔艙結構造船技術。船在航行時,即使有一兩個船艙受到破壞進水了,水也不會流入其他船艙中,船也不會馬上沉沒。進水的船艙可以抓緊時間抽水、堵塞漏洞和進行其他修理,并不影響船的繼續航行。
東吳的海船最多達七帆,據康泰《吳時外國傳》述,這種船自南海加那調州乘風航行至大秦只需一月,在多帆多桅船上,斜移的帆面各自迎風,后帆就不會擋住前帆的受風了。而據吳人萬震(曾任丹陽太守)所著《南州異物志》記載,當時在南海航行的多帆海船上已經利用斜移帆面到合適角度,充分的利用風力“斜張相取風氣,而無高危之慮,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這種方法在現代的木帆船上依舊使用,可見當時東吳在使用風帆航海技術上處于領先地位。
東吳所據之江東之吳越之地本就是歷史上造船業發達的地方,至吳滅之日,光官方就擁有舟船五千馀艘。當時吳在建安郡今福州地設有典船校尉,掌管刑徒造船。更在沿海永寧(今浙江溫州市)、橫陽(今浙江平陽縣)、溫麻(今福建連江縣)等處設置“船屯”用以發展造船業。最有名的當屬潘璋建立的溫麻船屯所造造的“溫麻五合”海船,由于是并用五個大板做的,所以“五合”為名。這種海船材料考究,多用“豫章楠”之類上好硬木制成,極為堅固。
有史記載東吳在孫權時代就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海上遠行:其中包括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日本、臺灣航線的開辟;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吳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吳赤烏元年(公元238年),分批多次去往遼東進行貿易、政治活動;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占領交阯,促使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堂明(今泰國境內)諸王各遣使奉貢。
延伸閱讀
由于吳國據處江南,而這一帶在三國時還是人煙不稠密之地,孫權一登位後已設置農官,實行屯田。由於地處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甚至遠超曹魏,同時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單是所生產的船只,高度已達五層,動輒可載數千人。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云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云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制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臺灣省,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于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在早期即擊敗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他建國後為了提升人口數,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戶,強者補兵」,并且騷擾淮南來獲得人口。
依據三國志吳書有傳,孫吳於222年改元黃武年間時,人口大概約二百八十馀萬,士兵二十四萬人,在吳國強盛時期(252年)人口將近三百萬,士兵約三十六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