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強士族對東吳政權有什么影響
豪強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那么豪強士族對東吳政權有什么影響?
豪強士族對東吳政權的影響
東吳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得益于南遷的北方士族和南方江東世家大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周瑜、魯肅、陸遜、呂蒙等這一批文臣武將的支持,正是這些豪強士族的鼎力輔佐,才使得東吳政權能夠鼎立于三國之中。但是,這些豪強士族對東吳政權也有不利影響。
南北豪強士族相互爭斗,影響了東吳政權的穩定。在孫策入江東之時,北方士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當政權穩定之后,孫策和孫權重用張昭、周瑜、諸葛恪等人。同時,孫權又十分重視江東士族,因為孫氏自己就是江東人,這樣以孫氏和江東四姓大族陸、張、顧、朱為代表的江東士族便擁有諸多特權,而孫權在丞相的任命上則側重于江東士族。由此雙方在權力分配方面產生了分歧,這一分歧貫穿于整個東吳時期,雙方的斗爭加劇了東吳內部的不穩定,從而限制了其對外發展。豪強士族出于自身的利益不愿意統一,影響了東吳的戰略發展。
當時北方戰亂,南方的豪強士族自保于塢堡之中。因此,這些人有著強烈的割據意識,他們畏懼自身利益受到威脅,只滿足于維持現狀,不愿意看到統一。魯肅曾對孫權說:“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可見,魯肅知道東吳無力北伐,唯有先以自保為首要。這種做法雖是明智之舉,但在后來東吳力量逐漸強大之后,也沒有做出全力的北伐。歸根結底還是受到了這種豪強士族自保意識的束縛,他們的割據意識必然會導致他們無意進取中原,從而影響東吳的戰略意圖。
豪強士族控制大量人口,影響東吳的兵員和財政稅收,不利于中央統治。如呂蒙為邊將時“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為邊寇。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皆攜負老弱詣蒙降”,“諸葛恪征六安,破魏將謝順營,收其民人”。唐長孺提出:“孫吳政權曾經與宗部、山越進行了長期斗爭,這種斗爭既是東吳政府對地方武裝勢力的鎮壓,也是以孫氏為首的若干宗族與其他宗族爭奪勞動力的控制權。”東吳為了拉攏豪強士族,頒布了世襲領兵制和占田復客制,這兩項措施使中央失去大量的勞動力和兵員,也失去了大量的稅源,嚴重影響了中央財政收入。由此造成了東吳外強中干,也無力北伐,只能退而自保。
綜上所述,豪強士族與東吳政權的關系由開始的合作拉攏,再到打擊削弱,最后又是表面合作,而這一變化始終沒有使雙方的關系走向破裂。這是由于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雙方都有利用價值,就不會走向對立。東吳依靠北方豪強士族而建立政權、開拓疆域,又依靠江東士族守成自保。不管是南方士族還是北方士族,都對東吳政權的創立和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是,豪強士族又對東吳的發展產生了諸多不利因素:南北士族相互斗爭、南人退而自保以及私人莊園經濟的不斷發展,極大地限制了東吳的戰略發展。在這些矛盾之中,東吳的國力逐漸被削弱。西晉太康元年(280),疲于內耗的東吳最終被西晉消滅,三國歸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