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重臣張昭
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治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東漢末年,渡江南至揚州。孫策創業,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臨亡,以弟孫權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東吳重臣張昭。
有名于世
張昭年少時便好學,擅長隸書,隨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與瑯琊人趙昱、東海人王朗一道聞名又互為友好。張昭成年后曾被舉薦為孝廉,但他推辭沒有接受,與王朗一起討論以往君王避諱之事,州里才士陳琳等對他頗為稱賞。徐州刺史陶謙慕名察舉他為茂才,被張昭拒絕。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因此將張昭監禁。后經好友趙昱援救才被釋放。即使這樣,在陶謙病逝后,張昭還是為他寫了悼文。
張昭舉輔孫氏
東漢末年中原動亂,張昭隨其他難民逃到江南,受到孫策的重用,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將,同他一道登堂拜見張昭的母親,像同輩的密友一樣。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他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因而他深受北方士大夫的敬重,在他們的書信中多有稱贊張昭的言辭。對此,孫策非但沒有猜疑,反而瀟灑地說:“當年管仲為齊國國相,齊桓公開口仲父、閉口仲父,而他則稱霸諸侯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賢明,我能重用,他的功名難道不為我所有嗎?”這足可看出張昭在孫策心中的地位如同管仲在齊桓公心中的地位一樣重要。
當時劉表想要親自寫信給孫策,寫完后先給禰衡看,禰衡看完后譏笑劉表,說道:“像這樣是想要讓孫策帳下的孩童讀嗎,還是想要讓張子布看到?”由此可見,就連一向狂傲的禰衡,都認同張昭的才華。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孫策臨終前將弟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孫策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孫策去世后,張昭即向朝廷上表,又給各屬縣發公文,對江東的內外將校則令他們各守其職。當時孫權非常悲傷,張昭勸孫權說:“作為繼承人,重要的是能繼承先輩的遺業,使它昌大興隆,以建立偉大的功業。如今天下動蕩不安,盜賊占山蜂起,孝廉你怎么能臥床哀傷,與常人那樣去放縱個人的感情呢?”他親自扶孫權上馬,列兵而出,然后眾人才服從了孫權。
在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因根基未穩,導致一些不服的人勾結在一起,謀圖造反。而張昭輔佐孫權安撫百姓,地方的長吏及羈旅之人,也得到重用而安定下來。孫權每次出征,都留張昭鎮守后方,總領府署的事務。后來黃巾余黨起兵,張昭率軍將其討平。孫權征合肥時,命張昭另外率部攻討匡琦。又命張昭督統諸將,攻破豫章賊帥周鳳等人于南城。張昭自此以后就很少領兵,經常在孫權左右任謀臣。
孫權因為張昭是舊臣,因此格外厚待。依然任其為長史。張昭在孫權面前敢于說出自己的意見,往往指責孫權做得不對的地方,對于孫權有良性的作用。
力主言和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爆發前夕,張昭顧慮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于是持主和論,主張讓孫權投降。但在主戰派周瑜等人的堅持下,孫劉聯軍反倒擊退了曹操的大軍。這次,張昭確實估計錯了形勢,這也是他戰略眼光方面的不足。
江東之望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劉備表奏孫權為車騎,張昭為軍師。孫權每次打獵,經常騎馬射虎,老虎常常往前撲到馬鞍上。張昭因此改變臉色上前說道:“您用什么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于原野,驍勇于猛獸?如果一旦有個好歹,不怕被天下恥笑?”孫權向張昭道歉道:“年少慮事不遠,此事有愧于您。”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車,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在里面射之。當時有脫群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張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阮瑀在《為曹公與孫權書》中就寫道:“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當時周瑜已去世,而劉備已入蜀,曹操臨濡須。此時作為曹操的喉舌阮瑀就寫了這個笑里藏刀拉攏孫權的信,可是這信里要孫權除掉的兩個人,一為劉備,另一個就是張昭。可見赤壁之戰后張昭發現自己的錯誤,便盡力輔佐孫權對抗曹操,讓曹操頭疼到只能讓阮瑀發書通緝。
公元221年(黃初二年),魏文帝曹丕遣使者邢貞封孫權為吳王。刑貞入門,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道:“禮節沒有不恭敬的,故此法律也沒有不施行這一點。而你膽敢妄自尊大,難道是認為江東勢弱,連一把用來執法行刑的小刀也沒有嗎?”邢貞慌忙下車。之后拜張昭為綏遠,封由拳侯。不久,張昭又與孫邵、滕胤、鄭禮等人,根據周朝、漢朝的制度,撰定了臨朝的典禮。后來,孫權再次遣使稱臣于魏時,提到要派孫邵、張昭隨其子孫登一同入侍為質,曹丕因此相信了孫權。由此可見,張昭即使在赤壁之戰后,不管從聲望地位等多方面還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大醉。孫權讓人用水灑向群臣曰:“今日酣飲,只有醉后落入水中,才能停止。”張昭正色不言,外出坐于車中。孫權遣人呼張昭還,謂曰:“大家一起高興,您又何必發怒?”張昭對曰:“以前紂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飲,當時也以為只是高興而已,不認為有什么不對。”孫權默然,臉色慚愧,遂罷酒。
然而,正是因為張昭太過耿直,使他在東吳始終無法擔任最高的丞相職務。當孫權設立丞相時,很多人提名張昭來擔任,可孫權推托說:“現在事多,丞相責任很重,這不是優崇他的舉措。”于是任命孫邵任丞相。孫邵去世后,大家又提出讓張昭擔任丞相,孫權這才說出一部分的真實原因:“孤怎么是對子布吝嗇呢,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采納,就會產生怨忿詰難,這對他并無益處。”于是任命顧雍為丞相。
公元229年(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大會百官,歸功于周瑜。張昭舉杯想要褒贊功德,未但還沒說,孫權就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現在已經要乞討食物了。”張昭非常慚愧,伏在地上流汗(《三國志集解》引王懋竑說法認為孫權一向敬畏張昭,張昭性格剛直,不會因為一句話就伏地流汗).。
老而彌辣
不久,張昭稱老退位,上交了自己統領的部屬。被改拜為輔吳,地位僅次于三公(丞相),改封為婁侯,食邑萬戶。他退居無事后為《左傳》和《論語》寫注解。孫權曾經問衛尉嚴畯:“你還記得小時候熟讀的書嗎?”嚴畯就背誦了《孝經》的“仲尼居”一節。張昭說:“嚴畯淺陋,臣請求為陛下背誦。”于是背誦了“君子之事上”一章,眾人因此都認為,張昭知道要在君主面前背誦什么。
張昭每次朝見,都辭氣壯厲,義形于色,曾經因為直言逆旨,而不進見。后來蜀漢的使者抵達,稱贊本國的德業,群臣中竟沒有一人能讓他屈服,孫權嘆息道:“如果張公在坐的話,他不屈服也會意撓,怎么還能自夸呢!”隔日,遣使勞問,想要請見張昭。
張昭畫像張昭到達后,避席道歉,孫權跪著阻止。張昭坐定后,仰頭說道:“當初太后(指孫堅吳夫人)、桓王(指孫策)不把老臣交給陛下,而把陛下交給老臣,所以臣思盡臣節想要報答厚恩,但臣見識思慮淺短,違逆陛下圣明的意旨,自己認為死后必將尸骸永遠丟棄在溝壑中,不料又蒙召見,得以報效陛下于朝廷。然而臣這顆愚暗的心用來服事國家,志在忠貞不移,死而后已。假如說要臣改變思想,以求得世間的尊榮和陛下的歡心,這一點為臣是絕對做不到的!”孫權為此向他道歉。
公元232年(嘉禾元年),公孫淵在遼東反魏,向孫吳稱臣以為外應。張昭勸諫道:“公孫淵背叛魏國而懼怕其征討,所以才遠來求援,這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孫淵改變意圖,想要自我表白于魏,那兩位使者就回不來,這難道不會讓天下取笑嗎?”孫權與其反覆爭辯,張昭勸諫之意越來越懇切。孫權不能忍受,抓著刀憤怒地說:“吳國的士人入宮就拜朕,出宮則拜您,朕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了,但您數次在眾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傷害您。”張昭注視孫權良久才說道:“臣雖然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聽從,但每次想要竭盡愚忠的原因,是因為當初太后臨終的時候,呼喚老臣在床下,遺詔顧命的話如今還在耳旁啊!”說完后涕泣橫流。孫權也擲刀于地,與張昭對泣。
但孫權還是遣使前往遼東,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采納,于是退居不朝,孫權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來表示他永遠不必出門了。張昭也用土從門內將門堵住,以表示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結果公孫淵出賣東吳,殺了孫權派到遼東去的使者張彌和許晏。這時孫權后悔,數次派人請張昭上朝無果,又不愿道歉示弱。他下令用火燒張昭的家門,以此逼張昭出門。但這方法也沒嚇倒張昭,因此孫權只好又下令將火又撲熄。最后孫權在張昭家門前久站不去,張昭才在兒子的攙扶下,出門與孫權和解。
簡樸入葬
張昭外表持重,有使人震驚的氣勢。孫權常常說:“我和張公談話,不敢隨便亂說。”舉國都很敬畏他。公元236年(嘉禾五年),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他遺令喪事從簡,入棺材都沒有更換衣服。孫權戴孝前往吊唁,謚號文侯。張昭長子張承已經封侯,由次子張休世襲婁侯爵位。
人物評價
張昭作為輔佐孫策、孫權兩代的重臣,對于江東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施行著“穩定豪強”政策。在孫權初即位,四方叛亂迭起之時,張昭與江東諸將都盡力輔佐孫權,使得局勢趨于安定。他在政治、禮節上墨守成規,戰略眼光相對也比較短淺,因而在赤壁之戰時主降;但他人格高尚,在勸諫孫權向公孫淵派使者時,堅持真理,與其反復爭辯。他精通儒學,晚年在家無事即為《左傳》及《論語》做注。孫權希望太子孫登熟讀《漢書》,也命其子張休先向張昭學習,再回宮轉授孫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