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三寶之青銅器
殷墟三寶之一的青銅器到底會有著什么樣的商代藝術價值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殷墟三寶之青銅器,希望對你有用!
殷墟三寶之青銅器圖片
殷墟三寶之青銅器
安陽殷墟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青銅器,大至可分為青銅禮器、青銅武器和工具、馬車或木器上的青銅制品、純粹為死者陪葬的冥器。在目前的收集中,青銅禮器量最多,種類主要有鼎、尊、觚、爵、斝、方彝、盤、盂、觶、壺、簋、甗、卣等等。大部分青銅器物上有華麗圖案裝飾,象征著深刻的社會和歷史意義,其中占主要位置的紋飾是一種被稱作為“饕餮”的神獸紋樣。“饕餮”紋樣的突出特征有巨目、闊口、柱角、利爪、蛇身等,實際已是一種糅合了的圖騰崇拜形象。
安陽殷墟被發掘的區域里,發現有大型鑄銅作坊,其中有大量的鑄銅范塊、泥模、坩堝、鼓風嘴等,還有錫錠與孔雀石之類鑄銅原料,充分證明了當時制銅業的發達。
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大到重達832.84公斤的司母戊方鼎,小到高僅5厘米、口僅3厘米的小方鼎,其獨特的制造工藝和精美的造型藝術與紋飾藝術,標志著中國古代青銅時代的繁榮與輝煌。
商朝聞名的銅器
人面紋銅鼎
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口寬23.7厘米1959年寧鄉黃材出土
鼎為炊器,上有兩耳,便于提攜,下有四足,便于加溫。商代銅鼎很多,此鼎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腹部浮雕的四個人面,濃眉大眼,高鼻梁,凸顴骨,寬嘴緊閉,表情莊重。在人面的額部左右各有曲折形小角,腮兩側置獸爪。表明此人面并不是人的面部,而是人們心目中的神或怪神的形象。腹內有"大禾"二字銘文。中國歷史上有關于夏禹鑄九鼎的傳說,夏王朝滅亡之后,九鼎歸于商,商王朝滅亡后,九鼎歸于周,鼎成為了國家政權的象征。具體到個人來說,鼎又是身份地位的標志。
豕形銅尊
高40厘米,長72厘米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尊為酒器,豬背上開橢圓形口,設蓋,腹內盛酒。口兩側有獠牙,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不屬于家養,而是一條孔武有力的野公豬。前后肘部有橫穿的圓孔管,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盛滿之后,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系繩索,供人抬舉。豬身上裝飾有鱗甲,龍紋和獸面紋。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
牛形銅觥
高14厘米,長19厘米1977年衡陽包家臺子出土
觥(gōng)為酒器,牛首及背為蓋,腹內盛酒。頸部為流。此牛的頭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區常見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實用的捉手,又是一種裝飾。牛身上還裝飾有鳳鳥紋、龍紋、獸面紋等。此觥(gōng)的造型設計與實用性完美地融于一體,表現出了優良的工藝設計思想。
立象獸面紋銅鐃
通高71厘米,銑(xiǎn)間寬46.5厘米。重67.25千克1959年寧鄉老糧倉師古寨出土
鐃(náo)為樂器,經過實測,敲擊正鼓和側鼓,可以發出不同的樂聲。鐃的形制與稍后的鐘相似,鐘有鐘架,屬于懸掛敲擊的樂器,從鐃的結構看,有的可以懸掛,有的則甬部為直筒形,無法懸掛,因此,鐃(náo)可能是一種甬部在下,口朝上的敲擊樂器。此鐃的側鼓有立象,鉦(zhēng)部粗線條的獸面紋,鉦周邊有虎、魚和乳釘相間排列的紋飾。目前為止,湖南地區發現的銅鐃(náo)數量較多,重的達到221.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