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多次遷都的原因
商代可以說是歷史上都城最多的國家,在645年的國運中曾多次遷都,然而在學術界的看法是,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那么朝到底為什么遷都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商朝多次遷都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商朝都城圖片
商朝基本簡介
商朝(約前1600年前后—前1046年)。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孫商湯將自己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稱為“商”;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又稱殷商。
商朝是一個迷信鬼神的朝代,王室貴族遇上大小事情,都要在龜甲或獸骨上占卜,稱為“卜辭”。這些卜辭就叫做甲骨文。
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后的一個王朝,相對于夏朝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原夏朝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后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商朝。
經歷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紂王奢侈殘暴,修豪華宮苑,施炮烙酷刑,失去民心。而生活在今陜西渭水流域的周國強大起來。公元前046年,周武王聯合其他小國,討伐紂王,在牧野與商朝的軍隊展開大戰,最終消滅商朝。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據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約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共510年。該時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學界采用。按民國初年史學家董作賓依歷法推算,商代的時間應為前1766年至前1111年,共655年。按照北宋史學家邵雍的推算商朝時間為前1766年至前1122年,共645年。
商朝遷都記載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據文獻記載,商代曾多次遷都?!吨駮o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于囂”、河甲“自囂遷于相”、祖乙遷邢(今邢臺市)、南庚“自邢遷于奄”、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
開始商部落是在商(今河南商丘南);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以后,建商都在亳。開始幾次遷移。南亳(在商丘東南),西亳(在河南偃師西)北亳(河南商丘北),(山東曹縣南)。傳至商王武庚,把首都遷到殷(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傳到紂王在朝歌被周武王所滅。
那么到底為什么商朝的遷都如此頻繁呢?
1.內部斗爭
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后,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并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2.身處黃河泛濫區域
在我國古代,黃河區域洪水不斷。據史學家推測,商朝的遷都,有很大原因是因為黃河的洪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