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后所締結的一次盟約。此后宋、遼之間百馀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宋遼澶淵之盟,希望對你有用!
宋遼澶淵之盟宋真宗圖片
宋遼澶淵之盟基本信息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勸阻,才勉強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后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于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宋遼澶淵之盟歷史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云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督戰。
宋遼澶淵之盟發生起因
自咸平二年(999)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而從真宗時期的定州敵塔自雍熙北伐慘敗后,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御。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目的在于爭奪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有著足夠的重視,他們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改皇都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為東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視為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于宋朝對峙的北方,成為大遼帝國。從以上資料來看,遼國在北宋邊境不斷挑釁,直至揮師進逼,可見其覬覦中原之心,其妄圖吞并北宋,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這便是之后兩國所締結的澶淵之盟的直接原因。
宋遼澶淵之盟影響意義
澶淵之盟宋遼議和是在少數民族不斷進攻北宋政權威脅北宋安全的情況下不得已而講“和”的。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后依靠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于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貢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萬萬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后,北宋邁向顛峰--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于經濟拮據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
蔣復璁曾說及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黃仁宇說“所以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宋遼澶淵之盟其他資料
澶淵之盟以后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
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很發達。考古工作者在今內蒙古和東北遼代古城和墓葬中發現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銅錢等文物這些都是通過貿易流入遼境的。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澶淵之盟后寇準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借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欽若為宰相。這樣宋朝更不想收復幽云十六州了。遼這時也發生了變故1009年蕭太后與韓德讓同年病死。第二年遼與高麗發生戰爭。接著遼政權內部又開始發生分裂遼再也無力大規模興兵南下。澶淵之盟后宋、遼在好幾十年里沒發生過戰爭。其間只發生了兩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遼借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為界又放棄一些土地。
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趙恒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歷次抗遼戰斗中屢立戰功的楊嗣和楊延朗楊業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楊延朗上疏建議“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但未被采納。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為之一振。宋、遼兩軍出現相峙局面。
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訛詐因折將受挫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只希望遼軍能盡快北撤不惜代價于是遣使向遼求和。十二月宋、遼商定和議交換“誓書”約定宋朝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盜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創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又約定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帝為弟宋遼為兄弟之國。盟約締結后宋、遼形成長期并立的形勢兩國之間不再有大的戰事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宋遼澶淵之盟盟約背后
從中原王朝來看燕云十六州的得失關系一代江山的安危。這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山后”。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中原失“山后”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沖河朔。所以中原王朝從后周柴榮起就開始了與遼爭奪燕云十六州的戰爭。
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后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后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