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楊彪的趣聞
曹操多次整治楊彪,但卻能憑智慧得以善終,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楊彪的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關于楊彪的趣聞:
漢末,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世家大族首屈一指的當數汝南郡袁氏,緊隨其后的就要數弘農郡楊氏了,這個家族自高祖皇帝起先后出過楊喜、楊寶、楊震、楊賜等名臣,是個長盛不衰的旺族,到了楊彪和他兒子楊修這一代,情況發生了改變。
曹操與這些世家大族的關系有點微妙,既利用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又防止他們削弱自己,威脅自己的權力。所以,曹操重用荀彧、荀攸,但對司馬懿、陳群等人加以抑制,不讓他們全部得勢。有人認為曹操是所謂庶族出身,與世族有著天然的分水嶺,因而他對世家大族一直是很警惕,他“有扶有壓”的政策只是權宜之計。
與荀氏、陳氏、司馬氏等傳統的世家大族相比,弘農郡楊氏家族到漢末時期略顯沉寂,雖然楊賜當過靈帝劉宏和大何進的老師,并在朝野上下有著崇高的威望,但他似乎不專注于權力,更專注于學問。這一點也影響到他的兒子楊彪。楊彪“少傳家學”,與袁紹、曹操等“高干子弟”一樣,他年輕時道路也是一帆風順,先是被舉為孝廉,后又舉為茂才,孝廉重德,茂才重才,這意味著楊彪被貼上了“品學兼優”的標簽。
此后,他的仕途也很順利,先后擔任過議郎、侍中﹑京兆尹、五官中郎將以及潁川郡﹑南陽郡的太守,后來擔任了永樂少府﹑太仆﹑衛尉等朝廷部長級高官。董卓把持朝政時楊彪還擔任著衛尉,董卓決意遷都長安時“百官無敢言者”,只有楊彪不怕死,力駁董卓,董卓大怒,要殺楊彪,幸虧太尉黃琬及時圓場,董卓才饒楊彪一死,黃琬、楊彪因此被免官,后來董卓懾于二人的政治影響力,又恢復了他們的官職,楊彪在董卓手下又先后任光祿大夫、大鴻臚、少府﹑太常,幾乎把九卿干了一遍。后來又被任命為司空、太尉,又幾乎把三公干了一遍。漢獻帝東歸期間楊彪兼任尚書令,主持朝廷日常工作。但是,這個職務他并沒有干多久,因為曹操掌管朝廷后把這個職務給了荀彧。
據史書記載,漢獻帝遷到許縣后,大會公卿,曹操在殿上發現楊彪“色不悅”,曹操“恐于此圖之”,沒等宴會結束,就借上廁所出還本營。隨后,楊彪因為身體不好的原因被免了官。這條記載有點簡單,曹操僅以楊彪在宴會上流露出不高興的樣子就要收拾他,這未免有點太隨意,其背后應該另有隱情。楊彪敢于反抗董卓,視死如歸,說明他是一個血性漢子,從來不懼怕威權。曹操迎接天子于洛陽楊彪應該是贊成的,但隨后把天子遷到許縣,就有點像當初董卓把天子遷到長安一樣,在楊彪看來不符合定制,而且曹操自己當上了大,又“錄尚書事”,把楊彪手里的權奪了,楊彪更不高興。宴會上的不悅是表面,楊彪對曹操有內在里的不滿和不服,曹操這才把他免官。
楊彪這個人恐怕過于骨鯁了,被免官后仍然沒有退縮之意,不肯向曹操低頭,曹操決定再向楊彪下手,殺一儆百。這時袁術稱帝,楊家與袁家有姻親關系,史書記載楊彪的兒子楊修是袁術的親外甥,那么楊彪就是娶了袁術的親姐姐或妹妹,曹操以此為借口,將楊彪下獄,罪名是“欲圖廢置”,如果這個罪名成立,楊彪就犯了大逆之罪,不僅自己沒命,全家人都將無一幸免。
時任將作大匠的孔融聽到消息,來不及穿朝服急忙跑到曹操那里替楊彪求情,孔融說:“楊家四世清德,海內素有名望,古人說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拿袁氏這罪歸于楊彪,難以講得通呀!”曹操說:“此國家之意。”意思是這不是我的意見,這是有關部門的意見。孔融也火了:“孔融是一介魯國男子,明天便拂衣而去,不再上朝了!”曹操不得已,把楊彪放了。
關于此事還有一個記載,說曹操把審理楊彪的任務交給了許縣令滿寵,孔融、荀彧找到滿寵讓他不要對楊彪用刑,滿寵答應,但一上來就把楊彪打了個死去活來,孔融和荀彧很生氣,責問滿寵。其實這是滿寵為救楊彪故意做的,他向曹操報告說楊彪被打得快死了,仍然問不出什么口供來。曹操無奈,加上孔融、荀彧都出來求情,曹操只好把楊彪放了。這件事對楊彪刺激很大,他終于看清楚了局勢,也看到了“漢祚將終”的現實,從而放棄了與曹操的對抗。
他以腿疾為由不再擔任任何官職,在家修養長達十來年不出門。不過他的兒子楊修卻是個活躍分子,受家學影響,楊修“好學,有俊才”,深得曹植的欣賞,成為曹植的心腹。在曹植與曹丕爭奪繼承權的斗爭中,楊修積極為曹植出謀畫策。曹植在奪嫡斗爭中失敗,楊修一度疏遠了曹植。那時他擔任曹操丞相府里的主簿,隨同曹操出征漢中。
此戰是曹操親自指揮的最后一場大戰,但卻很不順利,曹操一直想撤軍。一天晚上,曹操親自頒布以“雞肋”作為口令,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楊修說:“雞肋食之無所得,棄之又可惜,曹公已經決定回師了。”后來曹操果真下令回師,有人向曹操報告了此事,曹操下令將楊修誅殺。楊修被殺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無意間泄露了軍機,而是他卷入了曹氏兄弟的內斗,當曹操決定以曹丕為繼承人時,楊修以及丁儀、丁廙等人的命運也就決定了。
曹操殺楊修就像他殺崔琰一樣,是為了鞏固曹丕的權力。楊修較為張揚和外露的性格也是他招來殺身之禍的另一個原因,按說他應該從其父一生的經歷中總結出人生經驗和教訓來,但他似乎毫無警惕。楊修被殺后曹操見到了楊彪,曹操明知故問:“楊公怎么瘦了?”楊彪回答:“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金日磾子是漢武帝跟前的重臣,他有個兒子叫弄兒,武帝也很喜歡,經常讓弄兒到后宮里玩,有一次金日磾看見弄兒在殿中與宮人嘻戲,金日磾“惡其淫亂”,竟然把弄兒殺了。楊彪的回答讓曹操“動容”,對于兒子的被殺,楊彪豈能不痛不恨?但他明白那些都于事無補。楊彪的示弱反而讓曹操覺得自己有點過分,他給楊彪寫了封信,還送來錦裘二領、八節角桃杖一枝、青牛二頭、八百里驊騮馬一匹、七香車一乘,以及“錢絹甚厚”以示慰問。
卞夫人也專門給楊彪的夫人寫了信,信中寫道:“賢郎有蓋世文才,闔門欽敬,明公性急,輒行軍法。”接到信后,楊彪及夫人都“答書引愆致謝”。楊彪總算得了個善終,曹丕受禪時,甚至打算讓楊彪為首任太尉,曹丕派人征求楊彪的意見,楊彪以年老多病為由予以固辭。
楊彪此時已年近八十,只想安度晚年,不再過問任何事。曹丕于是給了他一個光祿大夫的榮譽性職務,為了表示對他的推崇,還“賜幾杖衣袍”,下詔說楊彪如果參加朝會,可以“著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
職場里有一條潛規則:不看你做得多好,要看你活得多久。這句話有點俗,有點油滑和明哲保身,但仔細想想也有它的道理。有的人表面很聰明,辦事也老到,總不見他吃虧,都是別人吃他的虧,可是突然間卻跌了大跟頭,一跌就再也起不來。大家這才發現,原來表面的聰明和真正的聰明是兩碼事。
楊彪簡介:
楊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農郡華陰縣(今陜西華陰東)人。東漢末年名臣,太尉楊賜之子、楊修之父,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少年時受家學的熏陶,最初被舉為孝廉,州里舉其為茂才。后因博學多聞,被公車征拜為議郎,遷侍中、京兆尹。在任內揭發了黃門令王甫讓門生勒索各郡的財物七千余萬的貪污行為,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王甫,國人無不拍手稱快。歷任侍中、五官中郎將、穎川、南陽太守,三次升遷后任永樂少府、太仆和衛尉。
后歷任三公,在董卓打算遷都時據理力爭。漢獻帝東遷時楊彪盡節護主。獻帝定都許縣,楊彪被曹操誣陷下獄,后被釋出,又任太常。見漢室衰微,便詐稱腳疾,不理世事。曹丕受禪,欲以楊彪為太尉,遭推辭,拜光祿大夫,待以客禮。黃初六年(225年),逝世,享年八十四歲。其著作很少見,現僅有《答曹公書》一篇。
孔融: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
袁紹:故太尉楊彪,歷典二司,元綱極位。
滿寵:此人有名海內。
曹丕:公故漢宰臣,乃祖以來世著名節,年過七十,行不逾矩,可謂老成人矣。
傅玄:是后劉珍、朱穆、盧植、楊彪之徒,又踵而成之,豈亦各拘于時而不得自盡乎?何其益陋也!
袁宏:王室大亂,彪流離播越,經歷艱難,以身衛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范曄: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修雖才子,渝我淳則。
裴松之:楊公積德之門,身為名臣,縱有愆負,猶宜保佑,況淫刑所濫,而可加其楚掠乎?
洪邁:夫曹氏篡漢,忠臣義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縱力不能討,忍復仕其朝為公卿乎?歆、群為一世之賢,所立不過如是。彪遜辭以免禍,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蓋自黨錮禍起,天下賢士大夫如李膺、范滂之徒,屠戮殆盡,故所存者如是而已。
胡三省:楊彪有愧于龔勝多矣,通鑒輯覽曰:楊彪以漢三公不受魏爵,托于大義自持,則何不罵賊而死乎?觀其于光祿大夫之拜,賜幾杖、施行馬,恬不知恥,十萬而受萬尚得謂無垢全節耶,既貪生復好名,千秋以下正論難逃,終于進退無據而已。
王夫之:袁隗、楊彪以德望世臣,且無以自靖。
趙翼:按彪雖辭太尉,仍授光祿大夫,亦未免有玷。
沈欽韓:彪之苦節幽貞,始終如一,在魏代欲飾美談以掩篡跡耳。
湯鵬:自漢已降,弟靡波流,以至于魏晉六朝,所謂名材碩德非無一二之存,所謂媚世亂德則更仆悉數而不能終焉。爾乃楊彪就秩于曹氏,王導釣譽于江左,崔光取容于拓拔,謝朏屑屑于齊、梁,何其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