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來源及含義
傳說鴻鈞道祖曾收過三名親傳弟子,分別是盤古、女媧、東皇太一。在分寶之時,盤古得到了許多先天至寶,太極圖就是其中一件。后來在盤古開天辟地身隕后,他的精氣神一分為三,老子得到了太極圖。至此,才開始真正流傳太極圖的奇聞軼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太極圖的來源
太極圖稱為道祖太上老君的專署武器,是開天之后的神兵之一。太極圖傳說擁有著定乾坤,算未來一事。與盤古幡、誅仙劍陣合稱為開天三大至寶,均為盤古斧開天后解體而成。
太極圖成鴻蒙之色,意為大道無極之態,渾身光芒四射、瑞氣環伺,自有大道真言漂浮于其中。傳說太極圖奧妙無盡,能無視防御攻敵要害,能擋一切攻擊,使其先天立于不敗之地。
太極圖一旦展開則有天象出現,日月無光,星辰暗淡,至寶之姿顯露無疑。它還可以變換成三種姿態,能夠化作橋梁,承接大道,使之殲滅全敵;還可以將時空錯亂,使其還原成鴻蒙之色;對于法寶,更能將其收入囊中。可以說,太極圖集結了武器、防具、儲物三大洪荒人士必備之物,不負天地至寶之名。
在封神榜中,太極圖也是風光無量,赤精子向師伯太上老君借來太極圖,親手將自己培育了十余年的弟子殷洪送上了封神榜。殷洪在太極圖中經歷了其無窮變化,只過了短短幾分鐘,殷洪就被化作飛灰,滅于天地之間。
太極圖的含義
太極圖傳說是從太上老君流傳下來的道家精髓,故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之說。其實從史記上記載得出,太極圖的出現能追溯到宋朝陳摶。
據記載,陳摶是宋朝的有名的道士,對道學非常有研究。在他將死之際就將他的畢生著作,至此開始了太極圖輝煌的歷史。
太極圖是對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所繪出的形象說明,在太極圖中,右上方的的白魚跟左下方的黑魚從大變小,符合八卦六十四大變化。而黑、白雙魚的魚眼就是預示著陰中有陽、白中有黑的意思。
在周敦頤學到陳摶的太極學說后,許許多多的人開始熱衷于道教所學。太極陰陽魚圖的由來是從伏羲八卦的同心扇形合聚而成,只是相對進行了美化,使其看起來不至于那么生硬。
太極圖的演變
先天圓圖中間加上“陰陽魚”圖形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陰陽魚”形正是對六十四卦方位圓圖的形象說明。《翼玄》中已用了先天圖“右行”、“左行”的字眼,除以上引文外,卷十還說:“易先天爻象圖,自乾坤始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右行;自復遇始(當為“垢”之誤)者,陰陽之象,上下皆左行,列于二也。”陰陽魚”的左行、右行不正是卦爻的左行、右行嗎?“列于二”如不是指陰陽——黑白二色的排列,那又是指什么呢?
張行成在另一專著《易通變》中,載十四圖,其中第一幅圖即“有極圖”,“有極圖”即“先天圖”。此圖實為方圓合圖(圓圖變形為八邊形)。其中對圓圖的解釋可見看出“陰陽魚”圖的蘊義。“太極包含萬象,以為有而未見,以為無而固存。……天地之象已具乎渾淪之中,太極之全體也。”(卷一)“圓圖右行者,六變未有一之卦也;左行者,五變已有一之卦也。”(卷一)“先天圖自一陰一陽六變各至于三十二,是為地之一柔一剛,復垢代乾坤以為父母,剛柔承陰陽以成變化,而天下之能事畢矣。”(卷一)以陰陽爻的變化解釋六十四卦圓圖的排列,而“陰陽魚”圖形恰好準確而形象地反映了這種卦爻變化。
在太極圖圖形中,右上方“白魚”左行由大到小,依次為乾、兌、離、震(包括由這四卦作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陽爻逐漸減少;左下方“黑魚”右行由大到小,依次為坤、艮、坎、巽(包括由這四卦作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陰爻逐漸減少。而陽爻減少的同時,陰爻在增多;陰爻減少的同時,陽爻在增多,所以用“黑白魚”互糾表示。兩個“魚眼”則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其中“白魚”中的“黑眼”表示離卦,“黑魚”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在《翼玄》先天圖中,以黑白小方格表示的六十四卦爻位變化圖,乾、坤分別為六個白格、六個黑格(為大父母),復、垢分別為一白五黑、一黑五白(為小父母),陰陽變化自復姤開始,由復左行,由垢右行。如果按黑白格的多少組合起來(不考慮位置的高低),那么恰恰就是一幅“陰陽魚”圖。張行成在找到六十四卦爻變規律的基礎上,做出陰陽魚互糾圖,應當是順理成章的事。郭或說“陰陽魚”圖只有“在黑白各半圓圖的基礎上應時衍變而產生”,有點武斷。
張行成之后,似乎沒有人直接提過他作有這么一幅圖,袁桷在講太極圖流變時,曾提到過他,“薛(季宣)授袁(溉)時嘗言:河洛遺學多在蜀漢間,故士大夫聞是說者,爭相購之。后有二張,曰行成精象數,曰縯通于玄。最后朱文公屬其友蔡季通……”(轉引自胡渭《易圖明辨》卷三)從張行成的生平看,他是臨邛人,“乾道間,由成都府路鈐轄司干辦公事丐祠,杜門十年。”(黃宗羲《宋元學案·張祝諸儒學案》),他杜門著書,共七種,七十九卷。以邵雍之學為歸宿,“取自陳希夷至邵氏所傳先天卦數等四十圖”(《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術數類》作“十四圖”,為確。)“敷演解釋,以通諸易之變,始若殊途,終歸一致。”“先是康節之學有所傳十四圖者,世莫之傳。先生得于蜀中估籍吏人之家,因演解之,以為象數之用。”(《宋元學案》)據此說,張行成以在蜀中之便,完全可能在蔡元定(季通)以前得到這幅圖。
除了張行成,宋代還有沒有人作過“陰陽魚太極圖”呢?據文獻記載,至少還有兩個人作過這類圖。一個是早于張行成的鄭東卿(少枚),一個是晚于張行成的羅愿(端良)。鄭東卿傳“古先天圖”:他作有《先天圖注》,自序說:“東卿自學《易》以來,讀易家文字百有余家,所可取者,古先天圖、揚雄《太玄經》、關子明《洞極經》、魏伯陽《參同契》、邵堯夫《皇極經世書》而已……四家之學,皆兆于先天圖。先天圖,其《易》之源乎?復無文字解注,而世亦以為無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圓相生圖,為先天圖注腳,比之四家者為最簡易。”鄭東卿提到的“古先天圖”至少早于揚雄,并不是他自作,他只是作了一幅“方圓相生圖”為它作注腳。“古先天圖”到底何樣,不得而知。從名稱上推測當是外套先天六十四卦一類圖(當時冠以“先天圖”名稱者,全是指這類圖,只是中間圖形有“方形”與“陰陽魚”形的區別)。
羅愿作“河圖”:據明初宋濂介紹:“新安羅端良愿作陰陽相含之象,就其中八分之,以為八卦,謂之河圖;
宋代張行成、鄭東卿、羅愿的這類先天太極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鄭、羅的圖以至于散佚。)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代初年。明代一反過去,人們開始真正關注這類圖。文界分為九宮,謂之洛書。言出于青城山隱者,然不寫為象。”(轉引自胡渭《易圖明辨》卷三)羅愿的這張圖也說是從四川青城山隱者那里得來的,為陰陽相含之象,中間“八分之”,只是仍不稱“太極圖”,而稱“河圖”,不過圖象也沒有流傳下來。胡渭認為就是后來趙仲全“古太極圖”的樣子。羅愿與朱熹是同鄉(同是新安人,今安徽徽州),又是摯友,因而可能朱熹在托蔡元定入蜀尋找三圖之前,就看到了羅愿這張圖,只是不重視,或不贊成(朱熹認為“河圖”是十數圖,而不是這張圖)。
明初,趙偽謙在《六書本義》中載有太極圖,這張圖過去被學者認為是第一張“太極圖”,看來這個結論應該改寫了。不過當時仍未稱“太極圖”,而是稱“天地自然河圖”(胡渭引用時稱“天地自然之圖”)。趙撝謙解釋:伏羲時,滎陽一帶的黃河中有龍馬背負這張圖浮出水面,所以被稱為“河圖”,《周易》說“河出圖”,《尚書》說“河圖在東序”,就是指這張圖,而不是指九數圖或十數圖。
趙撝謙圖與張行成圖有一些不同:(1)趙圖外圈為先天八卦,張圖為先天六十四卦。(2)趙圖“魚頭”棱角分明,“魚眼”為偏長的淚痕狀;張圖“魚頭”線條柔和,“魚眼”為圓形。
到了明末,趙仲全作《道學正宗》,書中載有“古太極圖”,這是現存文獻中第一次將這張圖稱為“古太極圖”的。與趙撝謙圖比較,在“陰陽魚”上加了四條線,劃分為八個區域。(胡渭認為羅愿當年的陰陽相含之象的“河圖”就是這種樣子。)這就將卦爻陰陽位數與“陰陽魚圖”黑白變化度數更嚴格地對應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后世干變萬化的太極圖(以兩個半圓合成的太極圖最為流行),都是不對的,都不符合與卦爻位數嚴格對應的本義。其后在對這張圖的稱謂上,基本統一,此圖最終確名為“太極圖”,一直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