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自盤古開天辟地以后,他的后裔諸神,即最初的三皇及后來的五氏完成了創世需要的任務后,都歸神籍。人類迎來了新的時代,因為五氏是創世中最晚出現的神祇,所以人們把原始社會中后期出現的許多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或首領稱為“三皇五帝”,其中就包括五氏中的神祇。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
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杰出首領的代表。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那么三皇五帝分別是誰?
何謂三皇五帝?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皇等。時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于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三皇是、黃帝、伏羲、燧人、神農。循環輪回:太古、黃古、遠古。
三皇五帝世系表
黃帝(一)——玄囂、昌意
玄囂——蟜極——高辛(帝嚳)(三)——放勛(堯)(四)
昌意——高陽(顓頊)(二)——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舜)(五)
以上(一)(二)......均為五帝先后排序,不加括號的是名字,括號內是后人的稱呼,內容摘自《史記》。均為黃帝后代。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③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④伏羲、神農、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最后一種說法由于《古微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2)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3)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4)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5)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說。于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6)黃帝(軒轅)、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先紀)(《周禮·天官》)
三皇五帝象征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于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或原始社會末期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于。
不同說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么,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占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吳(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分歧原因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前,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后,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系的氏族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
延伸閱讀:
象征意義
三皇五帝的說法,應該是后人對遠古時期帝王朝代的概括,而非全指,是華夏文明對祖先的尊崇與追憶。由于上古文獻大多失傳,三皇五帝屬于通常所說的神話傳說范疇,但從傳說的廣泛性上和《史記》等描敘,三皇五帝的真實性應該是確切存在的。三皇五帝的所指有不同的說法,不可茍全,應該是不同人士的不同分類而已,并沒有確切的所指。
三皇是中國文明早期的三個帝王,中國文明早期有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和軒轅氏,其他如也曾被列入三皇之列的女媧氏,應該是上述六個朝代中的分支,普遍的看法三皇應該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中的三人,其中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由于在遠古文明中的重大意義和影響,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應該更為合理。他們同時又是一個朝代的開始,分別代表中國遠古文明的早中晚期。三皇時代的時間跨度較大,估計有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時代在開朝的三皇之后,又有許多帝王。神農氏的開朝帝王和最后一個帝王都是炎帝。
五帝是軒轅時代的五個帝王。軒轅黃帝取代神農氏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黃帝王朝。五帝一說,指的是軒轅時期的五個帝王。由于黃帝是軒轅氏開朝之君,又在中華民族中具有偉大的地位,其成就遠在其他五帝之上,不包括在五帝之列更為合理。根據《史記》等史書記載,軒轅氏時期的帝王遠不止五位,傳說無可非議,所以五帝之說也各有不同,只是各人的價值取向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