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之蒲牢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生活在海邊的獸。據說它吼叫的聲音非常宏亮,故古人常在鐘上鑄上蒲牢的形象。《文選.班固<東都賦>》"于是發鯨魚,鏗華鐘"李善注引三國吳薛綜曰:"海中有大魚曰鍄,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后因以"蒲牢"為鐘的別名。
相關傳說
都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除了長相截然不同之外,這九位龍太子的性格也是南轅北轍,如果說囚牛與睚眥性格互補的話,那么老三嘲風和老四蒲牢也是如對鋒芒。老三嘲風膽大勇敢,老四蒲牢卻是膽小愛叫,只要有身形比自己大的動物出現,蒲牢就會嚇得又哭又叫,哇哇鳴叫的聲音足以傳到百里之外。
或許是因為這個兒子太過膽小又會吵到街坊四鄰,龍王最終將蒲牢送到海邊定居,這樣即離自己不遠,陸地上又不會看到太多比它身形龐大的動物。最多也就是看到鯨魚浮岸的時候會叫上幾聲。
歷史資料中對蒲牢的記載是這樣的:
蒲牢獸名,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
發展沿襲:
“龍生九子”的解釋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 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傳說之一
在明代,龍還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并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系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
為何物,并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于“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1、蚣蝮(gōng fù):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2、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于殿角;
3、睚眥(yá zì):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4、赑屃(bì xì):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5、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6、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7、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8、狻猊(suān ní):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9、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