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之狻猊
金猊又稱狻猊(拼音:Suānní),金獅、天獅、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 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后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傳說中狻猊是龍生九子之一,排行老五,是一種猛獸。形如獅,喜煙好坐,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相貌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是佛祖文殊菩薩的坐騎,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宋代汝窯狻猊香熏,是傳統熏爐器物的延續,造型精致生動,古樸典雅自然,令人愛不釋手。其總高37cm,足徑17cm,出香爐口徑18,狻猊座徑16厘米。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半部比較講究,由上部的狻猊蹲獸,下部的蓮瓣紋臺座組合而成。造型如此別致的香熏,是漢以后各朝代出土的香熏中的罕見之物,彌足珍貴。據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陶爐”載:“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為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唯此物最精絕。”徐兢雖然所說的是指當時高麗國生產的仿汝窯青釉瓷器。“狻猊”為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五,形似獅子,喜靜,好坐和喜歡煙火。這尊汝窯狻猊出香,狻猊昂首,張口突眼,獠牙豎耳,牙咬繡帶,舌唇上卷,墨彩釉下點睛,脖頸佩有項圈,懸掛著三個鈴鐺和鎖鏈,狻猊尾巴,呈火焰狀鏤空尖形,高高翹起于身后,后腿各五只利爪,自然彎曲蹲踞于蓋上。蓋上呈六瓣蓮花圓形,上面堆貼三周,數十顆乳釘和一枚繡球。狻猊凌空飛騰,背上鬣毛施卷,光彩照人。脛部與座面有孔連成一體,爐中燃之香氣可從狻猊口中繚繞飄出,施天青釉,開細小紋片,造型大氣,極為精美。
下部蓮紋香爐,由上下二層構成,上層扁圓形爐身模印三層蓮瓣紋,蓮瓣紋中又堆貼蓮蓬,直口,口沿刻劃12組各12齒紋,內折沿邊凸起一圈成母口,可承狻猊蓋,深腹,平底中有一小孔通氣燃香,中部堆貼三龍首,栩栩如生。下層呈倒喇叭狀于上層對稱模印多層蓮瓣紋。圈足外撇,足端無釉,墊圈燒制。灰白色胎、細膩潔凈、釉呈淡天青色,瑩潤如玉、微乳濁呈玉質感,布滿細紋開片,氣泡“寥若晨星”。其與傳世品釉色取勝汝器所不同的是,這套集模印、鏤雕、堆貼、刻劃、釉下彩融為一體的藝術品,造型高大、新穎獨特,極為精致,是件當之無愧的國寶。
狻猊,Suān ní (音:酸泥)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相關詩句:
西江月(宋·陳深)
龍沫流芳旎旎,犀沈鋸削霏霏。
薇心玉露練香泥。厭盡人間花氣。
銀葉初溫火緩,金猊靜裊煙微。
此時清賞只心知。難向人前舉似。
高陽臺·春夢
遲日烘晴,輕煙縷晝,瑣窗雕戶慵開。人獨春閑,金猊暖透蘭煤。山屏緩倚珊瑚畔,任翠陰、移過瑤階。悄無聲,彩翅翩翩,何處飛來。
劉伯寵,名褒,一字春卿,其詞多俊語。元夕云:“金猊戲掣星橋鎖。絳紗萬炬,玉梅千朵。羯鼓喧空,?弦沸曉,櫻梢微破。
唐藝孫
天香(宛委山房擬賦龍涎香)
螺甲磨星,犀株杵月,蕤英嫩厭拖水。海蜃樓高,仙娥鈿小,緲結成心字。麝煤候暖,載一朵、輕云不起。銀葉初生薄暈,金猊旋翻纖指。
芳杯惱人漸醉。碾微馨、鳳團閑試。滿架舞紅都換,懶收珠佩。幾片菱花鏡里,更摘索雙鬟伴秋睡。早是新涼,重薰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