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之螭吻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龍生九子之一,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即吻獸,取其滅火消災。在古建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泥土燒制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云”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意味。
歷史簡介
螭吻從何處來?這要從中華民族龍的文化說起。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征;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龍文化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崇拜龍,希望龍能幫助避邪除祟,幫助戰勝自然災害(古人對天災、火患、雷電等自然現象不了解,認為這是龍的駕馭驅使),給人們帶來吉祥……龍文化的延伸由“觀念”--龍的傳人、龍的崇拜,到龍的服裝、裝飾器皿和用具,到傳統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說,文化涉及到哪里,龍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龍的文化。尤其是在中華傳統建筑上的雕塑裝飾物上。
房脊上的龍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漢代。1960年,中國在湖北省沙市郊區發現現存最早的紀年脊獸。在一件筒瓦脊獸的瓦內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見中國建筑上出現螭吻,至遲在西漢時期就比較完備了。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傳說可以驅逐來犯的厲鬼,守護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為此,不論是建筑等級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戧脊端、角脊上飾有"龍"來避邪,并以此來顯示宅主的職權和地位。
使用歷史
漢朝時建造宮殿,為防止起火就在屋頂正脊兩端安裝形狀類似鴟的尾的吞脊獸構件。唐代以后這種構件因為其形狀逐漸稱為鴟吻。到了明清時期,大型的鴟吻多用于宮殿建設,又稱為“正吻”、“龍吻”。
鴟尾常用作建筑物上的吻獸,因此也成為吻獸的別稱。
螭吻寓意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著一隊小動物,根據建筑規模和等級不同而數目有所不同,多為一、三、五、七、九等單數。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用到了十個,除了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外,大概也意味著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動物的數目不等,用九個來舉例,它們依次是:鴟吻(龍的九子之一)、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故宮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個行什。數目越多,表示級別越高。拿故宮來說,太和殿用了十個,天下無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于太和殿,用九個;坤寧宮原是皇后的寢宮,用七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用五個;某些配殿,用三個甚至一個。
典籍記載
《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民間也稱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