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的主要政績
彼得大帝,是后世對彼得一世的尊稱。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之子,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彼得大帝的主要政績,希望對你有用!
彼得大帝的主要政績
1689年的沙俄政權是一個落后的國家,弱于清朝帝國,主要方面比英法德落后很多。到處盛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行著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神職人員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在西歐,此時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剛剛問世,文學和哲學事業繁榮昌盛[2]。
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為他隨后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他以一個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由于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許多否則就無法看到的事物。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為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的彼得大帝時,他已經開始系統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彼得一世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準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剝奪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于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布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雖然他后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煙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認為俄國東正教會是一股落后的、反動的勢力。彼得成功地對正教會實行了部分改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獲得了對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他還引進了儒略歷,并使俄文字母現代化。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創辦了第一家報紙。
俄國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展了大規模的改革。彼得在位期間鼓勵工商業發展。他統治下,城鎮規模擴大了,資產階級在數量上增長了。
除了所有這些內務改革外,彼得還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這對未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俄國在南部與土耳其交戰,在北部與瑞典交戰。與土耳其初戰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亞速港,從而在某方面來說給俄國開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統治晚期,土耳其在戰斗中占了上風,1711年他被迫把亞速港交還給土耳其。
同瑞典作戰的整個局勢幾乎與同土耳其作戰的情形正相反;俄國人初戰失利,但贏得了最終的勝利。1700年,俄國與丹麥和薩克森結盟同瑞典展開了一場戰爭,當時瑞典是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波蘭后來也對瑞典宣戰)。1700年俄軍在納爾瓦戰役中失敗。這次戰役之后,瑞典國王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敵人。與此同時,彼得重建俄國軍隊。瑞典和俄國再次交戰,1707年瑞典軍隊在波爾塔瓦徹底失敗。
俄國通過戰爭吞并的領土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征服的領土并不彼得大帝夏宮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它給俄國提供了波羅的海上的一個出口,因而提供了一個“瞭望歐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兩岸,即在征服瑞典所獲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后來的列寧格勒)。1712年他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到圣彼得堡。從此,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
彼得推行的許多國內政策和多次展開的對外戰爭當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可避免地要強行增收賦稅。高稅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許多俄國人,出現了幾起叛亂事件,但是都被彼得無情地鎮壓下去了。雖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時期就有許多敵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產黨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
把彼得列入本冊是因為他在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也許不禁要問:許多其他國家的統治者都推行過類似的政策,為什么要讓彼得入冊而摒棄了其他大多數的統治者呢?
在20世紀的今天,大多數國家元首確實弄清了他們的國家特別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于他能夠先于時代200年認識到使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在18世紀和19世紀西歐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俄國則無法同西歐并駕齊驅。
歐洲東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國家土耳其與俄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土耳其和俄國都是半歐洲國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兩個世紀當中,土耳其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俄國先進。就此而論,土耳其在整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比俄國先進。但是在1700年前后,沒有哪位土耳其君主認識到迅速西方化的重要性并把國家朝著那個方向推進。因此俄國自從彼得時期以來取得了迅猛的進展,而土耳其卻只是以緩慢的步子向前。直到進入20世紀,凱末爾才領導土耳其朝著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當時俄國對中亞的控制已相當穩固,俄國在工業和教育上都比土耳其先進。
彼得大帝并不單單是一個順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他彼得一世大帝畫像(9張)的先見之明使歷史發生了變化,改變了方向,沿著一條否則就無法遵循的道路發展。基于這些理由,我覺得彼得在本書中應有一席之地。
在決定彼得的名次時,把他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加以對比,從中受到了一定的啟示。不明白康熙為什么不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引進先進知識,這一點不如彼得大帝。伊麗莎白的知名度,特別是在西方,要比彼得大得多。伊麗莎白主要是象征著其臣民的一致愿望,而彼得則把俄國帶入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全新方向。事實上,要不是英國在這期間的大多數世紀中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遠遠大于俄國的話,彼得和伊麗莎白在名次上的差距甚至還會大些。
今天,我們當然認為俄國比土耳其要占優勢,設想一下,如果那時俄國沒有彼得,而土耳其有一位積極改革的蘇丹,那么今天土耳其也可能成為大國,可能代替俄羅斯統治中亞地區,因為該地區的居民是穆斯林,他們與土耳其人的關系要比俄國人的關系近得多。
綜上所述,彼得在當今世界舞臺上的影響顯然要遠遠大于康熙帝、伊麗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四。
彼得大帝的個人影響
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他繼位后積極興辦工場,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可以說,近代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于彼得大帝時代。
彼得大帝的健康狀況本來相當好,但他那超出常人的活動,夜以繼日的工作,過度的貪杯,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晚年的彼得,心力交瘁,變得不愛與人來往而且容易動怒。他常常一個人幾個小時凝然不動地呆坐,也許是在考慮自己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該交給誰吧。
1724年3月,彼得大帝為皇后葉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彼得一世穿過的衣服[4]舉行了隆重而莊嚴的女皇加冕儀式。此后,他回到圣彼得堡,忍住病痛,強打精神,起草和審定各種敕令和指示。就在他逝世的前3個星期還擬定了任命維圖斯·白令為堪察加考察隊隊長的命令。這支考察隊在他病逝后啟程并最終發現了亞洲與美洲的界線。
在彼得逝世前幾天,病痛折磨得他不停地叫喊,老遠都能聽見。后來他連喊的力氣都沒有了,只能重重地呻吟。1月27日早上,彼得忍住劇痛,虔誠地祈禱說:“我希望上帝寬恕我的諸多罪孽,因為我是在力圖為我的人民做好事。”此后他便沉沉地昏睡過去,并于次日早晨6時去世。葉卡捷琳娜在這天正式宣布即女皇位,并下旨將彼得的遺體停放40天,自己每天為他哭靈兩次,以示哀悼。當時的宮廷侍從都感到奇怪:女皇從哪里來的這么多眼淚?
彼得大帝雕像3女皇在圣彼得堡保羅大教堂為彼得舉行了葬禮。下葬時,費奧凡·普羅科波維奇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悼詞:“啊,俄羅斯人啊!這是怎么啦?我們遭逢到什么?我們眼下看到的是什么?我們眼下干的是什么?我們正在殯葬彼得大帝!”費奧凡·普羅科波維奇用簡練的語言對彼得的政績作了總結。他說:“他離開了我們,但我們已不再是乞丐和貧兒,我們有了無盡的力量和光榮。他把我們俄國改造成了什么樣子,它便永遠是什么樣子;他為善良的人們把俄國變成了可愛的國家,它便永遠是可愛的國家;他使敵人對俄國膽戰心驚,敵人便永遠對它膽戰心驚;他在全世界贏得了光榮,光榮便永放光輝。他留給我們的是精神、民政和軍事方面的變革。”
彼得大帝將國家發展重心西移,鄰近歐洲各國,便于接受歐洲的開化文明,并建立起圣彼得堡的領導勢力,結束俄國由莫斯科政權統治以來的黑暗時期,帶領俄國進入文明新時代。
彼得大帝的人物評價
說起彼得大帝,有人這樣評價:“俄國的締造是由于一個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生活在19世紀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最為褒獎的18世紀的兩個偉大帝主,一個是中國的康熙大帝,另彼得一世一個俄國的彼得大帝。”后世人對彼得大帝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絕非虛言。
彼得大帝(l672-1725)是俄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的一生中,最使后世得益,也使他名垂青史的便是他推行的多方面的改革。17-18世紀,西歐早已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而僻處歐洲最東部的俄國仍在落后的封建農奴制泥沼中蹣跚。1682年,彼得大帝即位,1689年開始執掌國家大權。在封建農奴制的盛行造成了俄國經濟的極端落后的背景下,為了鞏固他的統治使俄國擺脫落后的狀態,彼得大帝斷然采取措施,學習西方,他毅然決然地推行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和推行學校教育的改革。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如下:
政治:削弱大貴族;收回軍權,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力
軍事:改進軍事設備;開辦各類軍事學校;建立和擴大海軍1912年沙俄發行印有彼得大帝頭像的鈔票[4]
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文化教育:簡化斯拉夫字母;創辦報紙;建立科學院;推行學校教育
社會習俗:提倡西歐的服飾禮儀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