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王朝的歷史
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Bangkok Dynasty ),是指自1782年起統治泰國的王朝,又稱卻克里王朝。下面向大家介紹曼谷王朝的歷史。
鄭信王朝被推翻后,其手下部將昭披耶節基被加冕為王,在位為1782年到1809年,他就是拉瑪一世王(拉瑪是取自泰國民間傳說的一位英雄),也稱曼谷王朝或節基王朝,也就是延續到泰國王朝。是當今皇上普密篷大帝(拉瑪九世王)的祖先。
一世王封王之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把皇宮的地址從吞武里遷到曼谷,于是曼谷就成了泰國史上第四個國都。然后仿照大城的宮殿模式,開始建造新皇宮。他將舊城里所有劫后余生的工匠師傅全部找來,建成了舉世聞名的建筑,大皇宮河玉佛寺,從此國泰民安,曼谷王朝至今已逾二百多年,而皇族仍為拉瑪家族,國都依然是曼谷。
拉瑪一世的繼位者為拉瑪二世(1809-1824),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兩次,時為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然而最受后世稱道的是他在藝術方面的貢獻,他所興建和修復的曼谷廟宇不勝枚舉,最著名的便是鄭王廟(Wat Arun).他還展開外交活動,并允許葡萄牙在曼谷設立第一個西方國家的大使館。
拉瑪三世王在位期間為1824到1851年,他繼續了暹羅重新對外開放的政策,成功地與中國進行了貿易,源源而入的中國彩色陶瓷使他倡導利用陶瓷片來裝飾許多寺廟。他還是個極度虔誠的佛教徒,鼓勵美國的傳教士把西藥和印刷引進了泰國,經過改良后使泰國開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天花疫苗也就是當時從美國引進的。
蒙庫是拉瑪三世的弟弟(1851-1868)他在繼位拉瑪四世王之前做過二十七年的和尚,他是節基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精佛學,重科學,知識淵博,通曉多種語言。他探研了許多學科,如西方歷史、地理、數學、現代科學,尤其是天文學。他曾成功地推測出1868年8月18日將會出現日全食,當時許多歐洲和亞洲的科學家們持不相信的態度跑到泰國灣東南岸上觀察,這一天,果然月亮擋在地球前面,整個太陽被遮掉了。蒙庫的成功在東西方的天文學中倍受崇敬。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入,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多國建立外交關系,先后與英國、美國、法國、丹麥、荷蘭、葡萄牙、比利時等國簽訂了商業或友好條約。無疑,這種做法導致他的國家免遭外國的欺凌而淪為殖民地的命運。
繼承蒙庫王位的是他的兒子,當時他只有十五歲,繼任為曼谷五世王,也就是泰國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
五世王大帝,英明睿智,高瞻遠矚,韜略藝世,攘外安內保國,在當時帝國主義步步逼近,耀武揚威下,大帝不為武力而屈服,整軍經武和外交周旋力挽狂瀾,終使泰國保得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并親手創建拍遵宗誥軍官學校,培養了優秀的新一代軍事人才,強化了保衛國軍疆域的力量。
大帝屢次親訪西歐強國,汲取經驗,將國政革新,設行政、法律、醫學學院,改革稅務和海關制度。大帝建成泰國第一條鐵路、第一所醫院,并創辦完成了自來水、電力、電訊、電話系統。大帝在訪歐期間,對文明國家的法治及民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改變了宮廷規章制度,廢止了古代的跪拜禮節,廢除了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圖書館。頒布國民教育制度,并在國內修筑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和暹羅的第一所醫院(是里拉醫院)。歷史學家稱他執政時期為“維新時代”,實際上,這一時期是泰國現代化的開端。
朱拉隆功于1910年逝世,在位時間長達四十二年。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曼谷國會大廈前放置他的銅像。每年十月廿十三日他的祭辰之日,在此廣場都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朱拉隆功的繼位者瓦棲拉烏(Vajiravudh)為拉瑪六世王,他出生于英國牛津,曾服役于英軍。他的改革措施乃是以西方精神為指導。他的重要變革之一就是在1913年頒布誥令,要求臣民采用姓氏,從此改變了泰國只有名而沒有姓的歷史。他在全國推行初級教育,并成立曼谷的第一所大學,朱拉隆功大學。他的豐功偉績中,意義最為深遠的是要民眾提高國家觀念,籍以締造愛國情操。六世王瓦棲拉鳥很晚才結婚,他僅有的女兒是他在1925年過世的前一天才誕生的,于是王位由他的胞弟帕恰迪波(Prajahipok)接任。隨著世界潮流,皇族的權力逐漸被憲法所限制,拉瑪七世王執政時,結束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君主專制,在1932年12月10日開始實行君主立憲,頒布憲法。從此泰國變為君主立憲的國家,即國王繼續在位,由國會組織政府處理國家事務,一直至今。
1935年七世王在英國宣布退位,他保留了素可泰親王的榮譽頭銜,并在英國度過余生。他十歲的侄子阿南達·瑪希隆(Aranda Mahidol)于是繼位為拉瑪八世王。在他尚在瑞士求學期間,由攝政會三人專職輔佐直到他學業完成。1945年,阿南達·瑪希隆國王滿二十歲,全國人民歡天喜地地迎接他回來執政,可是事隔一年,于1946年6月9日,這位年輕的國王竟然在自己的臥房內中槍駕崩。于是他的弟弟普密蓬·阿杜德繼位。即現今節基王朝第九世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