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古稱是什么
暹羅(Siam ['saiæm,sai'æm],漢語拼音xiān luó),是東南亞國家泰國在1939年6月24日之前,以及1945年9月至1949年7月時的稱呼。1949年更名“泰國”,意為“自由之國”。暹羅部分先民原居住在中國云南一帶,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是信仰佛教的宗教國家。
元史
暹國,當成宗元貞元年,進金字表,欲朝廷遣使至其國。比其表至,已先遣使,蓋彼未之知也。賜來使素金符佩之,使急追詔使同往。以暹人與麻里予兒舊相仇殺,至是皆歸順,有旨諭暹人“勿傷麻里予兒,以踐爾言”。
大德三年,暹國主上言,其父在位時,朝廷嘗賜鞍轡、白馬及金縷衣,乞循舊例以賜。帝以丞相完澤答剌罕言“彼小國而賜以馬,恐其鄰忻都輩譏議朝廷”,仍賜金縷衣,不賜以馬。
明史
暹羅,在占城西南,順風十晝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國。后分為羅斛、暹二國。暹土瘠不宜稼,羅斛地平衍,種多獲,暹仰給焉。元時,暹常入貢。其后,羅斛強,并有暹地,遂稱暹羅斛國。
洪武三年,命使臣呂宗俊等赍詔諭其國。四年,其王參烈昭毗牙遣使奉表,與宗俊等偕來,貢馴象、六足龜及方物,詔賜其王錦綺及使者幣帛有差。已,復遣使賀洪武四年正旦,詔賜《大統歷》及彩幣。五年貢黑熊、白猿及方物。明洪武五年復來貢。其王之姊參烈思寧別遣使進金葉表,貢方物于中宮,卻之。已而其姊復遣使來貢,帝仍卻之,而宴賚其使。時其王懦而不武,國人推其伯父參烈寶毗邪<口思><口里>哆啰祿主國事,遣使來告,貢方物,宴賚如制。已而新王遣使來貢、謝恩,其使者亦有獻,帝不納。已,遣使賀洪武六年正旦,貢方物,且獻本國地圖。七年,使臣沙里拔來貢。言洪武六年舟次烏豬洋,遭風壞舟,飄至海南,賴官司救護,尚存飄余兜羅綿、降香、蘇木諸物進獻,廣東省臣以聞。帝怪其無表,既言舟覆,而方物乃有存者,疑其為番商,命卻之。諭中書及禮部臣曰:“古諸侯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則每世一朝,所貢方物,表誠敬而已。惟高麗頗知禮樂,故令三年一貢。他遠國,如占城、安南、西洋瑣里、爪哇、浡泥、三佛齊、暹羅斛、真臘諸國,入貢既頻,勞費太甚。今不必復爾,其移牒諸國俾知之。”然而來者不止。其世子蘇門邦王昭祿群膺亦遣使上箋于皇太子,貢方物。命引其使朝東宮,宴賚遣之。八年再入貢。其舊明臺王世子昭孛羅局亦遣使奉表朝貢,宴賚如王使。
十年,昭祿群膺承其父命來朝。帝喜,命禮部員外郎王恒等赍詔及印賜之,文曰“暹羅國王之印”,并賜世子衣幣及道里費。自是,其國遵朝命,始稱暹羅;比年一貢,或一年兩貢。至正統后,或數年一貢云。十六年,賜勘合文冊及文綺、磁器,與真臘等。二十年貢胡椒一萬斤、蘇木一萬斤。帝遣官厚報之。時溫州民有市其沉香諸物者,所司坐以通番,當棄市。帝曰:“溫州乃暹羅必經之地,因其往來而市之,非通番也。”乃獲宥。二十一,年貢象三十、番奴六十。二十二年,世子昭祿群膺遣使來貢。二十三,年貢蘇木、胡椒、降香十七萬斤。
二十八年,昭祿群膺遣使朝貢,且告父喪。命中官趙達等往祭,敕世子嗣王位,賜賚有加。諭曰:“朕自即位以來,命使出疆,周于四維,足履其境者三十六,聲聞于耳者三十一,風殊俗異。大國十有八,小國百四十九,較之于今,暹羅最近。邇者使至,知爾先王已逝。王紹先三之緒,有道于邦家,臣民懽懌。茲特遣人錫命,王其罔失法度,罔淫于樂,以光前烈。欽哉。”成祖即位,詔諭其國。永樂元年賜其王昭祿群膺哆啰諦剌駝紐鍍金銀印,其王即遣使謝恩。六月,以上高皇帝尊謚,遣官頒詔,有賜。八月復命給事中王哲、行人成務賜其王錦綺。九月命中官李興等赍敕,勞賜其王,其文武諸臣并有賜。
暹羅二年有番船飄至福建海岸,詰之,乃暹羅與琉球通好者。所司籍其貨以聞,帝曰:“二國修好,乃甚美事,不幸遭風,正宜憐惜,豈可因以為利。所司其治舟給粟,俟風便遣赴琉球。”是月,其王以帝降璽書勞賜,遣使來謝,貢方物。賜赍有加,并賜《列女傳》百冊。使者請頒量衡為國永式,從之。先是,占城貢使返,風飄其舟至彭亨,暹羅索取其使,羈留不遣。蘇門答剌及滿剌加又訴暹羅恃強發兵奪天朝所賜印誥。帝降敕責之曰:“占城、蘇門答剌、滿剌加與爾俱受朝命,安得逞威拘其貢使,奪其誥印。天有顯道,福善禍淫,安南黎賊可為鑒戒。其即返占城使者,還蘇門答剌、滿剌加印誥。自今奉法循理,保境睦鄰,庶永享太平之福。”時暹羅所遣貢使,失風飄至安南,盡為黎賊所殺,止余孛黑一人。后官軍征安南,獲之以歸。帝憫之,六年八月命中官張原送還國,賜王幣帛,令厚恤被殺者之家。九月,中官鄭和使其國,其王遣使貢方物,謝前罪。
七年,使來祭仁孝皇后,命中官告之幾筵。時奸民何八觀等逃入暹羅,帝命使者還告其主,毋納逋逃。其王即奉命遣使貢馬及方物,并送八觀等還,命張原赍敕幣獎之。十年命中官洪保等往賜幣。
十四年,王子三賴波羅摩剌札的賴遣使告父之喪。命中官郭文往祭,別遣官赍詔封其子為王,賜以素錦、素羅,隨遣使謝恩。十七年命中官楊敏等護歸。以暹羅侵滿剌加,遣使責令輯睦,王復遣使謝罪。宣德八年,王悉里麻哈賴遣使朝貢。
初,其國陪臣柰三鐸等貢舟次占城新州港,盡為其國人所掠。正統元年,柰三鐸潛附小舟來京,訴占城劫掠狀。帝命召占城使者與相質。使者無以對,乃敕占城王,令盡還所掠人物。已,占城移咨禮部言:“本國前歲遣使往須文達那,亦為暹羅賊人掠去,必暹羅先還所掠,本國不敢不還。”三年,暹羅貢使又至,賜敕曉以此意,令亟還占城人物。十一年,王思利波羅麻那惹智剌遣使入貢。景泰四年,命給事中劉洙、行人劉泰祭其故王波羅摩剌札的賴,封其嗣子把羅蘭米孫剌為王。天順元年賜其貢使鈒花金帶。六年,王孛剌藍羅者直波智遣使朝貢。
成化九年,貢使言天順元年所頒勘合,為蟲所蝕,乞改給,從之。十七年,貢使還,至中途竊買子女,且多載私鹽,命遣官戒諭諸番。先是,汀州人謝文彬,以販鹽下海,飄入其國,仕至坤岳,猶天朝學士也。后充使來朝,貿易禁物,事覺下吏。
暹羅十八年遣使朝貢,且告父喪,命給事中林霄、行人姚隆往封其子國隆勃剌略坤息剌尤地為王。弘治十年入貢。時四夷館無暹羅譯字官,閣臣徐溥等請移牒廣東,訪取能通彼國言語文字者,赴京備用,從之。正德四年,暹羅船有飄至廣東者,市舶中官熊宣與守臣議,稅其物供軍需。事聞,詔斥宣妄攬事柄,撤還南京。十年進金葉表朝貢,館中無識其字者。閣臣梁儲等請選留其使一二人入館肄習,報可。嘉靖元年,暹羅、占城貨船至廣東。市舶中官牛榮縱家人私市,論死如律。三十二年遣使貢白象及方物,象死于途,使者以珠寶飾其牙,盛以金盤,并尾來獻。帝嘉其意,厚遣之。
隆慶中,其鄰國東蠻牛求婚不得,慚怒,大發兵攻破其國。王自經,擄其世子及天朝所賜印以歸。次子嗣位,奉表請印,予之。自是為東蠻牛所制,嗣王勵志復仇。萬歷間,敵兵復至,王整兵奮擊,大破之,殺其子,余眾宵遁,暹羅由是雄海上。移兵攻破真臘,降其王。從此歲歲用兵,遂霸諸國。
六年遣使入貢。二十年,日本破朝鮮,暹羅請潛師直搗日本,牽其后。中樞石星議從之,兩廣督臣蕭彥持不可,乃已。其后,奉貢不替。崇禎十六年猶入貢。其國,周千里,風俗勁悍,習于水戰。大將用圣鐵裹身,刀矢不能入。圣鐵者,人腦骨也。王,瑣里人。官分十等。自王至庶民,有事皆決于其婦。其婦人志量,實出男子上。婦私華人,則夫置酒同飲,恬不為怪,曰:“我婦美,而為華人所悅也。”崇信釋教,男女多為僧尼,亦居菴寺,持齋受戒。衣服頗類中國。富貴者,尤敬佛,百金之產,即以其半施之。氣候不正,或寒或熱,地卑濕,人皆樓居。男女椎結,以白布裹首。富貴者死,用水銀灌其口而葬之。貧者則移置海濱,即有群鴉飛啄,俄頃而盡,家人拾其骨號泣而棄之于海,謂之鳥葬。亦延僧設齋禮佛。交易用海<貝八>。是年不用<貝八>,則國必大疫。其貢物,有象、象牙、犀角、孔雀尾、翠羽、龜筒、六足龜、寶石、珊瑚、片腦、米腦、糠腦、腦油、腦柴、薔薇水、碗石、丁皮、阿魏、紫梗、藤竭、藤黃、硫黃、沒藥、烏爹泥、安息香、羅斛香、速香、檀香、黃熟香、降真香、乳香、樹香、木香、丁香、烏香、胡椒、蘇木、肉豆蔻、白豆蔻、蓽茇、烏木、大楓子及撒哈剌、西洋諸布。其國有三寶廟,祀中官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