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的歷史介紹
冷戰 coldwar(1945年至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這個詞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東、西兩大集團。這兩大集團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處在相互敵視狀態。由于雙方軍事力量都非常強大,擁有幾百萬軍隊和數萬核彈頭,運用這些軍事力量,就可以將地球徹底消滅好幾次,所以誰都不敢動用軍事力量來發動戰爭。但是,他們都想削弱對方直到搞垮對方,所以就動用除軍事行為以外的一切手段。這包括:經濟封鎖、政治供給、顛覆破壞、軍備競賽等。雖然兩大集團之間沒有直接響起槍炮聲,但是,實際上他們卻處在一種戰爭狀態。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將這種狀態成為“冷戰”,以區別動用真槍實彈的“熱戰”。
1947年3月12日, 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國情咨文,攻擊蘇聯是極權國家,要求國會批準向希臘和土耳希其提供4億美元的緊急援助, 以抵制極權政體強加于它們的種種侵犯行動。
杜魯門提出的這項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大轉折點。過去美國把蘇聯稱為盟國,只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攻擊蘇聯。現在,杜魯門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主要敵人。“杜魯門主義”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志。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由杜魯門陪同在美國的富爾敦發表關于“鐵幕”的演說,揭開了“冷戰”序幕。此后,英國因無力對希臘政府鎮壓希臘人民革命武裝繼續進行援助, 于1947年2月21日由英國外交部通知美國國務院, 英國于3月底停止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希望美國填補它撤退后留下的“真空”。英國的這一表示為美國擴展勢力和執行以實力“遏制”蘇聯的政策提供了機會。
相關知識延伸
杜魯門主義是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的,是干涉別國內政的代名詞。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重大轉折點。它與美國當時實行的馬歇爾計劃共同構成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礎,標志著美蘇在二戰中的同盟關系的結束及冷戰的開始,也標志著美國作為戰后第一大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確立。
鐵幕(Iron Curtain)指阻礙思想、信息和人員交流的無形障礙。原意是封鎖某國家或某集團,后轉為某國家或某集團對自己實行鐵桶似的禁錮。該詞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當時法國克列孟梭在眾議院宣稱:“要在布爾什維克主義周圍裝上鐵幕”。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的演說中,變“鐵幕”一詞之意而首先公開使用,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此后,西方國家用“鐵幕國家”來蔑稱社會主義國家。
相關人物
哈里·S·杜魯門(HarrySTruman,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美國第33位總統(1945年4月12日~1949年1月20日,1949年1月20日~1953年1月20日)綽號:"Give'EmHellHarry",密蘇里的小人物??偨y任期內,1945年對日本使用原子彈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迅速結束。1947年提出“杜魯門主義”,1948年批準以扶植歐洲為目的的“馬歇爾計劃”。1953年卸任回鄉。1972年12月16日在堪薩斯城病故。著有回憶錄兩卷《決定的年代》、《試驗和希望的年代》和《公民先生》。
相關事件
古巴革命
在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借由七二六運動在1959年1月成功奪取政權,推翻總統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即使在革命之前,失盡民心的巴蒂斯塔政權便已經被艾森豪威爾政府拒絕軍援。
新的古巴政權與美國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外交關系,然而,當菲德爾·卡斯特羅在4月前往華盛頓特區拜訪時,艾森豪威爾卻不愿親自會見他,而是由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森代替。古巴在不久后的1960年3月開始與東歐共產國家商討要購買軍火。
在1961年1月,艾森豪威爾在辭職總統職位之前,正式與古巴政府斷絕關系。在1961年4月新任的總統約翰·肯尼迪透過中情局在圣克拉拉省的豬玀灣發起了一次入侵,計劃由美國支援流亡美國的古巴人組成部隊攻回古巴,然而入侵卻因為種種因素而失敗,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形象。卡斯特羅于是公開的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而蘇聯也承諾提供古巴支援。
1961年柏林危機
1961年的柏林危機是冷戰里最后一次關于柏林地位和戰后德國處置爭議的主要事件。在1950年代初,東方集團各國開始仿效蘇聯,限制其人民自由遷徙和移民的權利。然而在那幾年間,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民透過東西柏林之間的一個“漏洞”移民到西德,以逃離共產主義統治。
往西德的移民導致東德產生了嚴重的人才外流,尤其是那些年輕而受過教育的人。到1961年為止已經有20%的東德人口移民到西德。在那年的6月,蘇聯向西方盟國發布最后通牒,要求他們從西柏林撤出軍隊[162]。然而西方國家并沒有讓步,東德接著在8月13日開始在與西柏林的邊界設立鐵絲網障礙,最后會擴建成柏林墻,以此阻止東德人民逃到西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