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經典故事 宋朝歷史故事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宋朝歷史故事,希望你喜歡。
宋朝歷史故事一
趙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縣)人。父趙弘殷時遷居洛陽。他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父親先后為后唐、后晉、后漢的軍官。趙匡胤起初投奔后漢大將郭威,因喜愛武藝,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后他又參預擁立郭威為后周皇帝,被重用為典掌禁軍。周世宗柴榮時,他又因戰功而升任殿前都點檢(皇帝親軍的最高將領)。掌握了后周的兵權,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僅7歲。趙匡胤和弟趙匡義。幕僚趙普密謀篡奪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和定州(今河 北省定縣)有人來汴京報告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擊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趙匡胤統領大軍北上御敵。甲辰日,行至陳橋驛(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40里處)駐宿。第二天黎明,陳橋驛四周突然呼聲大起。趙匡胤酒醉方醒,走出臥室,只見眾將一個個手執武器,列隊站在庭前,以趙匡義和趙普為首齊聲說道:“諸將無主,愿請點檢做天子。”眾將又不等趙匡胤回答,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齊下拜,高呼“萬歲”。這一件事,歷史上稱為“陳橋兵變”。接著,趙匡胤帶領大軍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韓通聞變,忙從內廷飛奔回家,準備組織兵力對抗。走到半路,趙匡胤部下就將他殺死。宰相范質、王溥在威脅下屈服。正月5日下午,趙匡胤廢去柴宗訓,稱帝,建國號為宋,定都汴京,史稱北宋,建年號為“建隆”。
趙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后周殘余勢力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統一中國的策略,先后攻滅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御。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采取了許多措施。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宴請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飲到一半,宋太祖說:“要不是靠眾將擁立;我不會有今日。但是,當了天子,日子也實在難受,還不如當節度使逍遙自在。如今我幾乎沒有一夜睡得安穩。”石守信等人問道:“陛下如今貴為天子,還有什么憂慮?”宋太祖道:“我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啊”石守信等聽出話中有話,忙表白說:“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太祖苦笑著說:“你們雖然不會有異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將黃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聽,大驚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著淚說:“我們實在愚蠢,沒有想到這一點,請陛下為我們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道:“—個人的壽命,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人生在世,不過是為了榮華富貴,享受安樂罷了。我為你們打算,不如交出兵權,去地方上當官,購置些良田美宅,為子孫后代留下份產業,自己也可以天天飲酒作樂;快活一輩子。我再與你們聯姻。這樣,在君臣之間就沒有了猜疑,上下相安,豈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聽了這一番恩威兼施的話,第二天就知趣地稱病辭職,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樣的手段剝奪了王彥超等節度使的兵權,又將地方上的行政權,財政權收歸中央。這些措施,基本上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的地方割據局面。
宋朝歷史故事二
金兵撤退以后,宋欽宗和一批大臣以為從此太平無事了。宋徽宗也回到了東京。他們仍舊和從前一樣,過著奢侈荒淫的生活,不作任何防御的準備。各地趕來救援東京的宋軍,也都被遣散回去了。
李綱看到這種情形,非常擔憂。他幾次上書朝廷,要宋欽宗加強軍備,防止金兵再來侵犯。但是,朝中投降派當權,不但不理睬他的意見,反而處處排擠他。宋欽宗也討厭他留在京城多嘴,就派他到河北、河東(今山西)抗金,把他調離京城。
李綱上前線抗金,宋欽宗卻只給他很少一點人馬和軍餉。他到了懷州(今河南沁陽),那里的將領又不聽他的調度,結果吃了敗仗。這一來投降派又立刻攻擊他,說他專門主戰,打起仗來卻損兵賠錢。宋欽宗聽了投降派的話,就罷了李綱的官,接著又把他貶到南方去了。
金太宗聽到李綱罷官,高興極了。公元1126年八月,他又出動大軍,侵略北宋。他命令宗翰為左副元帥,宗望為右副元帥,分東、西兩路進軍。
這時候,各地宋軍又自動趕來保衛京城。但是,投降派一心求和,命令這些軍隊停止前進。于是,這些軍隊又紛紛回去了。
金兵到了黃河北岸,見對岸有十幾萬宋朝守軍,不敢渡河。他們把軍中的戰鼓集中起來,敲了一夜,南岸的宋軍嚇得全部逃光。
金兵渡過黃河以后,宗翰派使臣到宋朝,提出劃黃河為界,河北、河東的地方全部歸金國。宋欽宗百依百順,馬上派耿南仲和聶昌兩個官員前去割地,還下詔給那些地方的軍民,叫他們開城降金。
河北、河東的人民非常憤怒,堅決反對投降割地。聶昌走到絳州(今山西新絳),被絳州人民殺死了。耿南仲和金國使臣一道走到衛州(今河南衛輝),當地人民要捉金國使臣,使臣嚇得連忙逃走。耿南仲也不敢再提割地了。
金兵很快殺到東京,城中守軍很少,援軍又早已被遣散,宋欽宗束手無策。抗戰派官員請求率兵出戰,宋欽宗卻不敢答應。
當時,京城中有個叫郭京的騙子,胡吹自己懂得什么“六甲法”(一種捏造出來的妖法),說什么只要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就可以活捉金國的宗翰和宗望。兵部尚書孫傅聽到以后,喜出望外,立刻向宋欽宗推薦,對郭京封官賞錢,命他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去守城。
有點見識的人都反對這樣做。他們對孫傅說,自古以來,從未聽說靠這種辦法能成功的。但孫傅卻深信不疑。
金兵攻城很急,宋朝政府不斷催郭京出兵。郭京裝腔作勢,推托說:“不到危急的時刻,我是不出戰的。”
后來,郭京實在無法再拖了,才派人出城作戰。他自己坐在城樓上,假裝作法,不許別人觀看。哪知道他的軍隊和敵人一交鋒,就敗下陣來,不少人跌到護城河里淹死了。宋軍趕緊關閉城門,才把金兵擋在城外。
郭京看到混不下去了,對守城宋將說:“金兵這樣猖狂,我要親自出城作法。”
郭京跑下城樓,帶領一批殘兵敗將,大開城門,向南逃得影蹤全無了。金兵乘機進攻,宋軍來不及關閉城門,東京就這樣失守了。
城破后,宋軍士兵和城中居民要求繼續抵抗,并表示愿意保護皇帝突圍,但宋欽宗既沒有勇氣抵抗,又懷疑這些人別有用心,不肯接受他們的要求。
宋欽宗派宰相何栗到金營去求和。何栗嚇得連馬背都爬不上去,手中的馬鞭一連落下來三次。
何栗到了金營,宗翰、宗望假意對他說:“我們不想滅掉宋朝,叫皇帝親自來議和。”
宋欽宗沒有辦法,只好親自帶領幾個大臣,趕到金營,向宗翰、宗望交了降書,向金國稱臣,跪倒在金兵的面前。
宋欽宗一送上降書,金人馬上變了卦,提出要廢除宋欽宗的帝號,另立一個宋朝的國君。宋欽宗回到城里,放聲大哭道:“宰相誤了我父子二人!”
接著,金兵派人進城,查封府庫中的金銀財物,勒索去金一千萬錠,銀兩千萬錠,絹一千萬匹。宋欽宗還派出大批官員,幫助金兵到百姓家中搜括金銀。
公元1127年春天,金兵要宋欽宗再到金營去。宋欽宗一到金營,就被扣起來。沒幾天,宋徽宗也被押送到金營。徽宗、欽宗兩個皇帝都當了俘虜。金太宗下令把宋徽宗和欽宗廢為庶人(百姓),把他們和皇親國戚、各種手工業匠人等三千多人,押送到金國當奴隸。還掠奪去大量金銀財寶和文物圖書。
這次事變是在北宋靖康年間發生的,歷史上稱為“靖康之變”。
北宋王朝被金國滅亡了。它從趙匡胤做皇帝開始,一共統治了一百六十七年。
當時,在汴京的宋朝皇族中,只有康王趙構領兵在外,逃脫了這場災難。于是,有些宋朝官員就擁護趙構繼承皇位。這年五月,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上了皇位,改年號為“建炎”。后來,他把國都遷到了臨安(今浙江杭州)。這個偏安的宋王朝,歷史上稱為南宋。趙構就是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宋高宗。
宋朝歷史故事三
仁宗登基以來,宋王朝內憂外患日漸嚴重。范仲淹像至慶歷年間,北宋和西夏開始了全面的邊境戰爭,北宋軍隊三戰皆敗,而國內又出現諸多起義、兵變和叛亂。這種情勢迫使仁宗設法解決這些危機,以鞏固趙宋王朝的統治。要鞏固統治,必須要有人才。仁宗找到了賢臣范仲淹。
范仲淹以推行新政而名滿天下,他與仁宗的相識可追溯到天圣年間。當時,范仲淹初到京城任秘閣校理,就大膽上書給垂簾聽政的劉太后,以為皇帝以九五之尊不應率百官行跪拜之禮為太后祝壽,而應由宰相代之。當時朝中大臣雖均知皇帝上壽行禮之事不妥,但無人敢言。同年,范仲淹又上書太后,請求還政于仁宗。太后未予理睬。范仲淹便憤然請求出外擔任地方官。這給20歲的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第一次真正深切地感受到了臣僚的擁戴。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端拱二年(989)生,兩歲時父親便死了,其母改嫁。少年范仲淹雖身世不幸,但卻胸懷大志。他曾經在一座神廟里詢問神靈:“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仲淹便道:“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雖說這一記載不甚可信,但這正是范仲淹濟世救人理想的自然流露。正因如此,早年學習條件艱苦,人所不堪,他卻能刻苦攻讀,力學不懈,甘之如飴。范仲淹后來回憶道:“年少時我和一位姓劉的同學在長白山讀書,每天煮兩升粟米粥,等它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許鹽,燒熟當菜,就這樣過了三年。”大中祥符四年(1011),23歲的范仲淹告別母親,來到了號稱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他在書院讀書異常勤奮,寒冬臘月,讀書困倦了,就用冷水澆澆臉,晝夜不停,整整5年就寢時未曾解衣。艱苦的求學生涯不僅使他掌握了豐富的學識,更重要的是磨練了他的意志品質。
由于仁宗對范仲淹的人品已經有所了解,親政后便將范仲淹召回京城,升任右司諫。此時,朝野上下直接或間接地攻擊太后垂簾時政事的人越來越多。范仲淹此前雖然強烈要求太后還政,甚至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卻并未借機報復,反而勸仁宗說,太后受先帝遺命,保護您10多年,一些小小的過失,當遮掩的要遮掩,要保全太后的聲名。仁宗聽了很是感動,由此愈發敬重范仲淹,下令不許議論太后垂簾時的事情。也從那時起,范仲淹便成為仁宗心目中能進行全面改革的最佳人選。
三年(1043),北宋與西夏之間初步達成和議,仁宗迫不急待地將55歲的范仲淹從西北前線召回到中央任樞密副使。同年八月,升任參知政事。在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開始了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新政,力圖使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得到提拔和重用,這是范仲淹的理想,也正是仁宗孜孜以求的目標。
但是,改革從根本上觸及了許多官員的既得利益,贊成改革的人實際上并不多,施行不久就受到多方面的攻擊。很多人指責范仲淹等人拉幫結派,是“朋黨”。仁宗便召范仲淹詢問:“從來都是小人好結朋黨,難道君子也結黨嗎?”范仲淹答道:“臣在邊疆時,看見勇于作戰的人自結為黨,朝廷也是這樣,邪正各有其黨。唯圣上明察。一心向善的人結為朋黨,對國家有什么壞處呢?”就在此時,歐陽修也進呈著名的《朋黨論》,表達了對范仲淹的支持。然仁宗對此極為不滿,而朝野上下對此更是一片反對之聲,甚至連同樣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在仁宗面前攻擊范仲淹等人為朋黨。更有夏竦之輩誣稱,當時的名儒石介已為富弼起草了廢舊立新的詔書,即要廢掉仁宗,誣陷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石介等人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仁宗此時雖表示不信流言,但卻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范仲淹等人相互標榜為君子的反感。
隨著改革的進行,仁宗不單單聽到了太多反對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對朋黨也有著極度的敏感。自太祖立國以來,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下大力氣防范臣僚結黨,恪守祖宗家法的仁宗,無論如何也不能容許自己身邊有一個結黨的政治集團。最后,他不得不做出了痛苦而又無奈的決定。慶歷五年正月,遼、西夏對宋的威脅相繼解除,猶疑不定的仁宗在矛盾和權衡中,先后罷去范仲淹、富弼和認同新政的宰相杜衍,讓他們去擔任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遂告失敗。
11年前,因上書極諫而謫守睦州的范仲淹為東漢名士嚴子陵建造了祠堂并寫下了“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絕詞妙句。此時,罷相的范仲淹又訪問了一位山間隱士魏疏,直白地吐露了自己的心跡:“我亦寵辱流,所幸無慍喜。進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意思就是寵辱不驚,進退順其自然。此后不久的慶歷六年,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約為岳陽樓作記,留下了爭光日月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對中國士人情懷的完美闡釋,也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
仁宗和范仲淹的改革是向宋王朝內部的積弊開戰,目的是解決內憂的困擾。要最終實現這些愿望,或許尚可假以時日,而外部邊患的壓力卻是實實在在而又迫在眉睫的。仁宗親政以來,接連出現了西夏元昊的叛宋和南蠻儂智高的入侵,嚴重威脅到北宋王朝的統治,此時無良將可用的仁宗急需杰出的軍事將領。這樣,普通士兵出身的狄青就逐漸進入了求賢若渴的仁宗的視野。
狄青是仁宗最為欣賞和信任的一員武將。后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禪老祖那里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于天,專門來解除宋朝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們一同視為救宋室于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為農,寶元年間,元昊叛宋,便應招入伍,投入抗擊西夏軍隊的戰斗。當時宋軍經常打敗仗,士兵普遍產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披散頭發,戴著銅面具,手持利刃沖入敵陣,往往所向披靡,從而大大鼓舞了士氣。在對西夏戰爭的4年中,狄青經歷大小25戰,身上留下了8處傷痕。因作戰英勇,狄青得到了當時主持西北戰事的韓琦和范仲淹的賞識。二人對狄青禮遇有加,范仲淹還送給他一部《春秋左傳》,并告誡他說:“將領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頂多只是匹夫之勇。”狄青潛心苦讀,研習歷代將帥兵法,自身修養不斷得以提高。
仁宗得知他的威名和事跡后,打算召他進京詢問御邊方略,后因戰事緊迫,狄青難以離開前線,就讓他畫出作戰地圖送至京師。狄青士兵出身,當時臉上仍然留著從軍時的刺字。仁宗曾專門下詔讓他將臉上的刺字印記用藥除去,狄青卻這樣回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是因為有這印記,臣愿意留著印記,用以激勵軍心,所以不敢奉詔。”仁宗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這名愛將。宋夏議和后,仁宗便立刻將狄青升為馬軍都指揮使,后又授以樞密副使。
皇佑年間,廣源蠻儂智高入侵,先后攻陷宋朝數州之地,并圍困廣州達兩月之久,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隊屢戰屢敗,仁宗感到極度失望,又一次想到了狄青。狄青也在仁宗最需要他的時候主動請戰,并向仁宗保證,有能力平定叛亂,慨然說道:“我起自行伍,要報效國家,唯有上陣殺敵,愿親率大軍,前往平叛,誓將賊首捕獲,押至殿門之下。”仁宗聽罷狄青的陳述,非常感動,似乎看到了宋軍勝利的希望,便讓狄青統一指揮嶺南諸軍。
狄青到前線后,最初按兵不動,令大軍休整10天。儂智高得到情報,放松了警惕。不料狄青在儂智高防守松懈的第二天,一晝夜急行軍,率大軍越過了昆侖關,在歸仁鋪擺好了陣形。儂智高失去了昆侖關天險,只得拼死力戰,其兵勢很盛,宋軍前鋒孫節力戰而死,前陣眼看抵擋不住,諸將大驚失色。這時,狄青從容站起,手持一面白旗向上一揮,他從西北帶過來的蕃落騎兵從左右兩側同時殺出,直插敵陣。至此,儂智高軍全線潰敗,狄青揮軍掩殺50里,直下邕州城。有關狄青與儂智高歸仁鋪之戰,宋人筆記的記載很是豐富,戰況非常精彩,其中尤其強調了狄青善于用智,如在大戰前,狄青為了鼓舞士氣,暗地里準備好一枚兩面均相同的銅錢,誓師時,便用這枚銅錢當眾占卜道,若得正面,我軍必勝。結果連擲數次,盡得錢的正面,使軍士以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又如連續三夜大設宴會,命軍士夜里盡情歌舞,自己則假借醉酒的名義,退席而暗奪昆侖關。其事雖不一定全是事實,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
狄青能順利討平儂智高,除了自身善于用兵,另一方面則離不開仁宗的信任。時人曾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論:“為將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權’。觀狄青討伐儂智高,狄青可謂是能施其智而奮其威,在當世都是絕無僅有的。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夠有這么好的發揮,是由于仁宗將指揮大權授予了他。這就是得君之權的典型。假使狄青沒有得到君主的專任之權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會創下如此輝煌的戰功。”按宋朝慣例,武將領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為副,以宦官監軍。仁宗卻毅然破例行事,獨任狄青全權負責嶺南軍事。至捷報傳來,仁宗大喜道:“朕常觀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譎詐的手段;唐莊宗李存勖也算是豪杰,行軍打仗,基本上沒有失敗的,但即位后,沉迷于游獵而沒有節度,對臣子的賞罰也不講規則。這兩個皇帝,只具備將帥之才,而無人君之量,可惜啊!”顯然仁宗對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征南凱旋而歸不到一個月,更是力排眾議,升其為樞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為樞密使時,朝野輿論大嘩。宰相龐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勸說仁宗道,曹彬戰功卓著,但太祖當時也只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樞密使職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們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仍將沒有什么過失的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以狄青補樞密使。狄青被拜為樞密使,何以會有如此的轟動?其原因之一是升遷的速度過快,二則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為樞密使。這兩條均與趙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立國以來防制武人的國策。樞密院為掌控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來,武臣出掌樞密院漸成忌諱,最后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仁宗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為狄青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狄青由于仁宗的鼎力支持,得到這一不尋常的升遷。這一現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納,也引起朝野上下對狄青舉止的矚目和揣測。一次,狄青家夜間焚燒紙錢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記了通知負責消防的廂吏,結果廂吏連夜報告開封府。雖然府吏迅速趕到時,“火”已滅了許久,但第二天,城中便盛傳狄樞密家夜有怪光沖天。顯然,狄青家中的任何異動都會成為控制社會輿論的文人們的談資和口實。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在中國古代涉及到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常被看作臣子有圖謀不軌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視為改朝換代的征兆。在這種情況下,狄青已然成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這些謠傳對他具有極強的殺傷力。除此以外,各種類似的傳聞也相繼而起,有人說狄青家里養的狗也長出了奇怪的角;更有甚者,還有人在京師發大水時,見到狄青身穿黃衣坐在相國寺的大殿上,這無異于給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征仁宗像的“皇袍”。這些謠傳除了因為至和、嘉佑年間盛行讖緯巫術外,主要還是基于政治上的不安,朝中大臣甚至包括當年相當賞識狄青的名臣韓琦,普遍擔憂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奪皇位。這種擔憂正是宋代重文輕武的必然結果。
對種種關于狄青的傳言,仁宗雖然并非全信,群臣對狄青的攻擊和猜測,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畢竟不能無動于衷,因為這些終究都直接關系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終于,至和三年(1056),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極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輿論的巨大壓力下做出了無奈的決定,罷狄青樞密使,出外知陳州。據說,狄青將行時,對旁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今去此州狄青必爛死。”這表明,狄青似已預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識到陳州之行定然不會給自己帶來平安。第二年,狄青因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暴病死于陳州,年僅50歲。仁宗得知,悲痛萬分,贈官中書令,并親自題其碑曰“旌忠元勛”。狄青死后得到如此高的榮譽和禮遇,這是仁宗對一代名將的最后交待,更是他內心無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時代眾多歷史人物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命運與仁宗時期的內憂外患緊密相連。作為文官、武將之杰出者,他們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他們都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過巨大努力,結局卻都帶有濃濃的悲劇色彩,這大概與仁宗的性格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
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仁宗堅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計地防范朋黨,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后關頭放棄了范仲淹的改革。作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范武人的基本國策下,對自己甚為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無法改變狄青的悲劇命運。
看過宋朝歷史故事的人還會看:
1.中國歷史哲理小故事故事大全精選
2.古代關于讀書的故事大全精選
3.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4.歷史有名故事
5.中國歷史人物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