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越熙寧戰爭的經過及爭議
宋越熙寧戰爭,是熙寧年間發生在北宋和交趾李朝之間的一場戰爭。至今這場戰爭還沒有準確的叫法。相對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稱為"第二次抗宋戰爭"。關于這場戰爭現在中越雙方各執一詞,無法判斷究竟哪方最后取得勝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宋越熙寧戰爭的經過及爭議,希望對你有用!
宋越熙寧戰爭背景
宋越熙寧戰爭,中越歷史上最具有爭議的戰爭,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發生在中國宋朝(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間的一場戰爭。至今這場戰爭還沒有準確的叫法。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所著的<越南通史>中,稱這場戰爭為“11世紀末中越之戰”。也有單獨稱呼兩場戰役“邕州之戰”、“富良江之戰”的。相對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稱為“第二次抗宋戰爭”。關于這場戰爭現在中越雙方各執一詞,無法判斷究竟哪方最后取得勝利。
后來歷史學家認為宋越熙寧戰爭背景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時宋朝國力空虛,宋朝的三冗兩積社會弊病從一開始就有,但是在熙寧戰爭期間尤為顯著,正是由于李超統治者看到了宋朝外強中干的歷史局面才敢輕舉妄動,對宋朝進行大舉侵犯。
其實宋越熙寧戰爭背景還應該包括兩國之間的關系,在熙寧戰爭爆發之前兩個國家的關系非常微妙,李朝統治者對宋朝人稱臣納貢,每年都派遣質子來繳納賦稅,李朝人當時向宋朝上供的這些錢財占據其國庫開支的很大一部分,他們為了不再繼續向宋朝人稱臣納貢,所以才決定采取極端的辦法,開始和宋朝人決一死戰,想借此機會把自己擺在一個平等獨立的位置上。
除此之外,宋越熙寧戰爭背景還包括很多因素,比如說當時宋朝剛剛經過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破壞了國內的一些舊有制度,使得國內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也給了李朝統治者可乘之機,他們正是打著殺王安石解救大宋百姓的旗號來的。
在宋越熙寧戰爭爆發之前兩個國家就有了一次沖突,當時北宋想要派兵幫助南方一個小國,這個國家正在經歷政治變動,然而越南人一直支持著這個國家的另一派,所以兩個國家在這件事情上有了分歧,宋朝曾經派使者告訴李朝統治者,可惜李朝統治者并沒有聽從宋朝人的安排,宋朝也最終沒有出兵。
宋越熙寧戰爭經過
戰爭爆發
1075年11月(熙寧七年),李常杰和宗亶分兵兩路,水路并進進攻宋朝。為師出有名,李軍四處張榜稱:中國做青苗、助役之法,窮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
李常杰在1075年12月30日和次年2月1日[11]連破欽廉二州,殺8000余人。最后李宗二人合圍邕州。
邕州之戰
邕州知府蘇緘率眾堅守。時邕州兵力僅2800人,后經設法募兵,勉強有4000多人。蘇緘率邕州軍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給李軍造成很大傷亡,殺傷李軍1萬5千余人和大量戰象。<越史略>載:知州蘇緘以城固守。我為飛梯以臨城,彼施以火炬,飛梯不能近;又以毒矢射之,城上人馬死者相枕。彼以神臂弓發,我之象軍多有殪者。城髙而堅,攻之四十余日不能下。
期間劉彝命廣西都監張守節率援軍救援。但張守節逡巡不前,在與李常杰交鋒時被斬。由此邕州基本失去獲援的可能,成為孤城。
邕州城破與屠殺
在久攻不克的情況下,李軍利用投降的張守節部善于攻城的特點,堆積土囊登城,邕州陷落。時1076年(熙寧九年)3月1日。邕州城從被圍到破城共經42天。城破之后,蘇緘先叫他的家屬三十六人自殺,然后他本人也縱火自焚。
李軍找不到蘇緘,便大開殺戒,殺邕州軍民5萬8千余。<宋史>記載了如下的屠殺場景:
率百人為一積,凡五百八十余積,隤三州城以填江。邕被圍四十二日,糧盡泉涸,人吸漚麻水以濟渴,多病下痢,相枕藉以死,然訖無一叛者。
加上之前所殺的欽廉二州人,交趾所殺獲不下十萬,連一些和尚道士也不能幸免。特別是李軍在殺死了這些和尚道士之后,奪取了這些人的牒文。交趾的間諜們換上這些人的衣服,混入一些軍事要沖地區去偵察情況。
宋朝的反擊
宋朝的軍事動員:李軍在宋境內的橫行震驚了宋朝廷。早在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12月,北宋發<討交趾敕諭>,成立了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本道經略招討司,趙卨和宦官李憲充正、副使,燕達充副都總管。同時劉彝和沈起被罷免。沈起被訴“妄傳密受朝廷意旨經略討交州”;劉彝被責“相繼生事”,令交趾“疑懼為變”。宋朝一面調發北方禁軍,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時趙卨和李憲失和,宋朝軍事遲遲沒有動靜。。 熙寧九年(1076年)2月2日,因王安石的干預,李憲被撤,依趙卨建議改以郭逵為正使,趙卨為副。宋軍進入廣西。李軍在破邕州之后,本欲進取桂州,聽說宋軍前來,便開始后撤。[14]郭逵與趙卨分兵追擊并收復欽廉,10月燕達破廣源州(今越南廣淵)并降守將劉應紀。宋軍水路并進,但直到10月才大規模進入李朝境內。宋軍至決里隘,李軍列象陣阻擊,宋軍持強弩猛射,以長刀砍象鼻,象受驚向后回奔,反而殃及李軍,李軍潰退。宋軍乘勝拔機榔縣與門州(皆今同登西北)。
占城和真臘對李朝的牽制:依張方平提議,熙寧八年12月和熙寧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和真臘謀求合擊李朝。[15]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討交賊”。宋朝進攻交趾時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賊要路”。但占城和真臘的牽制并未對戰局產生明顯影響。
如月江初戰:宋軍初抵如月江(也作如月渡,如月渡可能是富良江上游一個渡口),遭李常杰襲擊,損失千余人。但關于這場戰役的史料僅見于越南史籍如<大越史記全書>和<欽定越史通鑒綱目>,中國史籍無相關記載。
富良江之戰:宋軍12月21日抵富良江(今紅河),兩軍決戰。李軍戰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軍不能渡,郭逵和趙卨便分遣兵將伐木制造發石機攻打。又依燕達建議,暗遣軍設伏山間,逐步減兵,示弱誘敵。李常杰中計,傾數萬眾渡江出擊,宋軍伏兵盡發,步騎合擊,趁其帆折檣摧之際,選精兵乘大筏猛攻,大敗交趾軍,擊殺數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戰死,左郎將阮根被俘。中國史籍和<欽定越史通鑒綱目>都贊成此說。
但如<越史略>等越南史書則記載“常杰知宋軍力困,夜渡江襲擊,大破之。宋兵死者十五六。遂退取廣源州。”認為是李朝最后取得了勝利。(見下面爭議)
戰爭結束
富良江之戰后不久李仁宗便奉表求和。其時宋軍疫病流行,死者大半。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萬人命”,同意撤兵。宋李兩朝講和。
宋越熙寧戰爭影響
此役后兩國邊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爭端,邊境無事,兩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此外1081年宋朝放棄廣源州等地區,將其賜予李朝。
王安石在此役后正式罷相,再不復出。
熙寧戰爭以前宋朝積極優待占城,以占城牽制李朝,努力抑制李朝對占城的侵擾。戰后占城與李朝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李朝進一步加強對占城的控制。與此相應占城對宋朝的態度也逐步變化。不僅朝貢日益減少,而且于淳熙二年(1171年)因宋朝拒絕占城在海南買馬,雙方發生了宋初以來的第一次沖突,淳熙三年宋朝又拒絕占城到海南通商。
宋越熙寧戰爭爭議
中越兩國政府均未曾就以下爭議正式表態。
起因:蘇軾曾說:“熙寧以來,王安石用事,始求邊功……沈起、劉彝聞而效之(指王韶、王章等),結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實造端,而(劉)彝繼之”。他認為造成熙寧戰爭的直接原因雖是沈起和劉彝言行不當,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越史略》也載王安石是得到交趾被占城大敗的情報(事實上并不存在)后派沈起和劉彝去擔任知桂州的。另外,從宋朝史籍<續資治通鑒長編>亦可看到宋朝君臣在對越之役的目標及戰略,如宋神宗曾詔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內地列置州縣”[19];在戰爭期間,王安石向宋神宗陳述越軍正留在中國,“其國乃空無人也,失此機會,誠可惜”,宋可乘虛而入[20],并曾建議可以憑籍“一舉滅交趾”的聲威,來“以其氣臨夏國”[21]。這些都表明宋朝對交趾確實存有野心。 但沈起和劉彝均是“妄言謀討交趾”,并無資料表明他們曾獲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正式授權。他們作為地方官員的言行并不能代表宋朝中央。加之李朝進攻初,宋朝明顯戰備不足,連陷三州,表明即便宋朝有野心,但至少在當時并未付諸什么行動,由此李朝“先發制人”的理論也靠不住。對此越南歷史學家陳仲金及<大越史記全書>也予以承認,但現今越南的很多歷史書都以“先發制人”作為開戰的正當理由并頌揚李常杰。
“李常杰的積極自衛的進攻戰略,也體現了民族的這種精神和意志。他對抗戰的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勛并且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李常杰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把天才的戰略與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結合的杰出的軍事家。”
邕州屠殺:《越南歷史》等越南現代歷史書從未提到李軍在邕州制造的屠殺。但越南各種古籍和陳仲金均承認屠殺。編修《大越史記全書》的越南史官,對于蘇緘獲宋朝追謚“忠勇”,更發表了這樣的評論:“宋謚蘇緘以‘忠勇’,亦足以彰李常杰之‘忠勇’也。”也就是說守城的蘇緘一方及肆行屠殺的李常杰一方,在越南史官眼中均是各為其主,屬于典型的“忠勇”為國表現,一同值得褒揚。
富良江之戰:<越史略>對如月江和富良江有混淆之嫌。其寫李軍最后取勝,與其他越南和中國古籍亦不同。至于如月江則從未出現于中國史籍。越南后黎朝名臣阮廌的<平吳大誥>也提到李軍的勝利,但只提到趙禼一人。
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常乏。故劉龑貪功以取敗,而趙禼好大以促亡。唆都既擒于咸子關,烏馬又殪于白藤海。
<越南歷史>等越南現代歷史書繼承《越史略》,聲稱李軍勝利。《越南民族歷史上的幾次戰略決戰》更稱整場戰爭是“抗宋戰爭”。
法國學者喬治·馬司培羅認為:“是役也,勝負誰屬,實難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