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戰爭雁門之戰介紹
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討伐遼國大敗而歸,只得退守國內休養生息。遼國則不愿放棄這個天賜良機,正在雁門關一帶屯兵,準備大舉進犯雁門關。雁門關之戰一觸即發。下面是宋遼戰爭雁門之戰介紹
遼乾亨二年(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宋遼戰爭中,遼軍進攻雁門(今山西代縣),被宋戍邊軍將潘美偕楊業率部擊敗的作戰。
宋攻遼高粱河之戰后,太宗趙光義因敗,乃于河北、河東各要地,積粟屯兵,部署防御,以抗擊遼軍進攻。遂命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分領所部駐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門),捍邊御遼。乾亨元年(979年),遼攻滿城(今河北滿城北)戰敗后(參見滿城之戰),繼于二年三月,遣大軍攻雁門。時潘美率兵巡撫至代州,即令楊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今山西代縣西北西陘寨)出,沿小陘迂回至雁門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面,合擊大敗遼軍于雁門北嶺,斬殺其節度使、附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鎧甲、革馬甚眾。
宋太平興國七年四月至五月,遼軍三路出兵,攻滿城、雁門、府州(今陜西府谷),皆被宋軍擊敗。 端拱二年七月,遼諜知宋軍護送輜重赴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數萬騎前往截擊。宋將尹繼倫率數干騎夜巡時發現遼軍,躡蹤尾隨遼軍,乘其早膳突襲,耶律休哥受傷先逃,遼軍驚潰,死亡甚眾。至道元年(995年),遼以招討使韓德威率數萬騎兩次攻麟州(今陜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將折御卿率部擊敗。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末至八年,西夏黨項首領李繼遷相繼襲擊夏、銀、宥等州地,均為宋軍所敗,被迫退守地斤澤。九年七月,襲擊王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獲勝,后宋軍偵知其營地,乘虛突襲,俘其母與妻,李繼遷及弟逃遁。雍熙二年(985年)二月,李繼遷佯與宋都巡檢曹光實約降,至期,伏兵葭蘆川(今陜西佳縣西北),誘殺曹光實,襲據銀州,進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自稱定難軍留后。宋遣重兵圍攻,李繼遷敗走,宋軍乘勝進擊鹽州(今陜西定邊)。
淳化元年(990年)十月,李繼遷詐降李繼捧,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大敗李繼捧,包圍夏州,后聞宋大軍將至,佯作奉表歸順,受封銀州觀察使。二年正月,攻取銀州。五年,襲掠靈州。宋太宗令李繼隆為河西兵馬都部署率兵進擊,李繼捧叛宋,暗聯李繼遷,共乞援于遼。宋軍于烏白池(今寧夏靈武東南)擊敗李繼遷,毀夏州城,徙其民至銀、綏等州,捕李繼捧回朝。李繼遷走避漠中,獻馬于宋,得宋緩兵。
治平元年(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三月.西夏遣使祭吊宋仁宗,因其使與宋引伴為禮儀發生爭執,雙方出言不遜。是年秋,西夏王諒祚以宋侮辱其使為由,發兵10萬,進攻宋秦鳳、涇原、環慶路,宋夏戰爭又起,爭戰歷時34年。宋之企圖:攻取橫山與吐蕃東南部地區(今青海東部與甘肅南部),以斷夏左、右臂,所取方略:選將練兵,乘隙而動;剿撫兼施,就降其眾;據險修壘,步步逼進。西夏企圖:據堡守險,打破宋軍的進攻。所取方略為誘敵深入,斷其糧道,伺機襲擊;對外依然堅持聯遼抗宋。戰爭初期,西夏尚處攻勢。三年秋,諒祚率兵數萬圍攻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與柔遠寨(今華池)。宋軍堅壁清野,夜襲其營,諒祚中流矢退走。四年正月,神宗繼位后,先以戰撫并舉之策,占據吐蕃東南地區,爾后東西并進,深入攻夏。
十月,宋知青澗城種諤率軍襲取綏州。西夏為防宋進擊,增兵銀州。十二月,諒祚死,子秉常繼位,梁太后攝政。熙寧三年(西夏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年),宋因西夏軍頻擾邊地,罷互市,斷絕與夏往來。西夏遂大舉攻環慶路,游騎直抵慶州城下,后因附宋吐蕃首領董氈率軍從側后攻入夏境,西夏軍方退。四年初,種諤謀取橫山,率軍襲取西夏要沖羅兀城(今陜西米脂東北),進筑數寨。從此拉開了對西夏的堡壘絞殺戰序幕。
延伸閱讀: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后,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陋習。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趙光義的家族成員有趙匡濟、趙匡胤和趙廷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