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祠在哪里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司馬光祠在哪里,歡迎大家閱讀。
司馬光祠在哪里
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為了紀念他為北宋這一王朝做出的貢獻,宋哲宗下令為司馬光建了一座司馬溫公祠。司馬溫公祠位于夏縣小晁村北的峨嵋嶺上,是司馬光墓的司馬溫公祠中一共有兩座石碑,一座名為魚子碑,另一座名為杏花碑即司馬光碑。魚子碑是司馬光祖父司馬炫的墓碑,是由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為紀念父親司馬炫所立的石碑。魚子碑的碑石是一種非常難見的石頭,是魚卵化石。從碑石的珍貴程度,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池對其父親的孝心。司馬一族在當時可以說是名門望族,入朝為官的人多達二十人,官位也較高。
而杏花碑則是宋哲宗趙煦為表彰司馬光對北宋王朝所作出的貢獻所立的,由宋哲宗親自題寫了“忠精粹德之碑”六個大字,以及北宋大學士蘇軾為其撰寫了碑文。但好景不長,因為受到他人的誣陷,在司馬光死后的第八年,宋哲宗聽信讒言下令將杏花碑摧毀。記載了司馬光豐功偉績的杏花碑被斷成了四段,長埋于地底之下。等到公元1148年,才被夏縣的縣令挖掘出來,掩埋多年的杏花碑得以重見天日。杏花碑經過了風雨的洗禮,見證了司馬光死后的興衰榮辱,是歷史最忠誠的見證者。杏花碑的碑文對研究司馬光的生平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司馬光碑
司馬光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在他死后,當朝皇帝為了表彰司馬光對北宋這一王朝所作出的貢獻,特地為司馬光修建了一座公祠。而司馬溫公祠中有一座石碑,這座石碑對研究司馬光的生平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司馬光碑又稱杏花碑,這座石碑應該是在司馬光死后的第二年雕刻的。為了表彰司馬光在政治上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宋哲宗趙煦親筆撰寫了“忠精粹德之碑”六個大字,并派北宋大學士蘇軾為司馬光撰寫碑文。但好景不長,本來是為表彰司馬光的石碑,最后卻落了個人亡碑毀的下場。公元1094年,由于政見相左的緣故,有人誣告司馬光,宋哲宗聽信了那些人的話,下令將司馬光碑斷成四段并將碑文鑿毀。就這樣,司馬光墓成為了一片廢墟。
直到公元1148年,新上任的縣令前去司馬溫公祠拜謁,司馬溫公祠的廢墟之處有著一棵茂盛的杏花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新上任的縣令見到這樣的場景后感到很奇怪,他認為是司馬光顯靈了,于是,他就派人去挖掘。在杏花樹的樹底下,縣令挖出了四段斷碑,長埋地下的石碑才得以重見天日。因為是在杏花樹底下挖掘出來的,所以司馬光碑也被稱為杏花碑。
這座石碑記載著關于司馬光的生平經歷,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而石碑上的碑文書法被歷朝歷代的書法家所推崇,雕刻技藝十分嫻熟。司馬光碑經過了風雨的洗禮,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司馬光墓
司馬光一共經歷過四代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四朝元老,一生為北宋這一王朝嘔心瀝血,貢獻良多。司馬光除了政治上的貢獻外,他在學術上也有著極大的造詣,主持編撰了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典籍。那么,司馬光墓在哪里呢?
北宋名臣司馬光的墓位于山西省夏縣城北的鳴條崗,墓地主要有塋地、碑樓、碑亭、禪寺等幾個部分構成,規模龐大。墓地里除司馬光墓外,還有司馬光族人的墓群,呈有序狀排列。宋代時,為了保護司馬光墓的完整和安全,在司馬光墓前建造了一座余慶禪寺,里面現存一座明代的佛雕和宋代的一些碑文。這些碑文的內容對于研究司馬光的生平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司馬光生于公元1019年即真宗天禧三年,是陜州夏縣人。司馬光自幼便非常的聰明,是當時有名的神童。司馬光于公元1038年即仁宗寶元元年高中進士,從此踏入了仕途。司馬光先后擔任過華州判官、開封府推官、起居舍人和同知諫院等職,最后官至宰相。在宋神宗年間,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見相左,兩人經常發生沖突。司馬光后來更是一氣之下辭官回家,這一走便是十五年。在這十五年里,司馬光主持編撰了《資治通鑒》一書,這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等到宋哲宗繼位后,朝政被皇太后把持。皇太后本就是反對王安石新政這一派的,于是她召司馬光回朝主持大局。司馬光那是已經六十七歲高齡了,但他毅然回朝主持大局。
看了“司馬光祠在哪里”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