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文彥博歷史介紹
文彥博,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他歷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將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職期間,秉公執法,世人尊稱為賢相。下面是宋朝宰相文彥博歷史介紹。
果斷處理事情
文彥博遇事沉著、冷靜,處理事情也非常果斷,且多為國家社稷著想。當時西部邊境有軍事行動,常有將官臨陣先退、望敵不進的情況發生。文彥博上奏朝廷云;“此事于太平年間尚屬無妨,若遇戰亂年代,何所濟之?平時將權不專、兵法不峻耳。”宋仁宗采用了他的意見。文彥博曾與樞密使龐籍討論淘汰冗兵減省冗費事,朝中大臣多認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為朝廷過去害怕在災荒年間發生災民暴動,便在災區大規模征兵,以減其勢;分若減省冗兵,恐怕所減之人聚為盜賊,危害社會安定。仁宗也遲疑不決,文彥博決然地說,“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發生,臣請為國而死!”朝廷接納了文彥博的意見,如其言,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文彥博以直史官任河東轉運副使,河東路所管轄的麟州,與西夏相鄰,運餉道路迂回繞遠且難走,在銀城河外有唐朝時所修故道,廢已久無人治理。文彥博上任,親自帶人修復故道,使運餉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里積聚很多糧草,西夏元昊率軍來進攻,看到有準備,遂撤去。
平息王則起義
慶歷七年(1047年),文彥博任樞密副使。十一月,貝州王則起義,八年春正月,朝廷任命文彥博宣撫河北,去平息王則起義。文彥博至貝州城下,一面讓官軍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閏正月,官軍攻入城中,王則被捕,起義被平息。文彥博以功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
皇祐元年(1049年)八月,文彥博為昭文館大學土,三年,因御史唐介揭發文彥博曾送蜀錦給張貴妃,十月,被罷官。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彥博再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土。以后,又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英宗時,文彥博任樞密使。神宗即位,王安石開始變法,文彥博與王安石所持論有異,對其中市易、青苗諸法傷民弊端多所論及,因反對變法,文彥博被改任地方官,后以大師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經司馬光推薦,文彥博出任平章軍國重事,五年,以太師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度等使復致仕。紹圣四年(1097年),章淳秉政,云文彥博與司馬光曾反對王安石變法,降為太子太保,也就在這一年,文彥博去世,時年92歲。宋徽宗崇寧(1102——1106年)間,蔡京為右相,將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人稱為“元祐黨人”,刻元祐黨人碑,禁止元祐學術。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彥博才又被追復太師,謚忠烈。
著書寫詩工書法
文彥博著有《大饗明堂紀要》二卷、《藥準》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叢書》中。文彥博也愛寫詩、詞,但所留甚少,且多與政治有關,如《雙泉》云:“長劍并彈霜氣豪,白虹半折秋云高。濯纓洗耳更何處,世人回看輕鴻毛。”又如《題榆次縣鼓樓》:“置向譙樓一任撾,撾多撾少不知他。如今幸有黃?被,努出頭來放早衙。”[3]文彥博工書法,黃庭堅云“潞公書極似蘇靈芝公”“今觀《到洛為兒子赴許昌》帖,筆執清勁,真不愧古人!”
與包拯的友
同榜高中及第
據他二人《宋史》本傳記載,他倆都在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名列前茅。
主考官劉筠,曾任廬州太守,對年輕的包拯頗為賞識,言傳身教,期承衣缽。他曾三次主管考試,這是最后一次。他認為開科取士,主要是選拔經世治國的政治人才,不是物色一些文人雅士,因而把傳統的以詩賦為主、策論為次的評分比例顛倒。所以這一次登榜的韓琦、文彥博、包拯、趙概、吳奎、陳旭等,日后都成了有作為的政治家,都曾位至權要,執掌國命。著名的「嘉祐盛世」,就是以他們為中堅所締造的。包拯進士及第后,辭官居家養親十年,當他首任天長縣令時,文彥博等已青云直上、身居高位了。
政治風波
慶歷三年(1043年),韓琦輔助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而包拯才由端州調進御史臺任監察御史。皇祐二年(1050年),文彥博、宋庠為相,包拯由陜西再度調回朝廷,在諫院任職。諫院和御史臺合稱「臺諫」,其成員由皇帝直接選拔和任命,不由宰執推薦,他們也不得進入「二府」活動。從職責上看,包拯與文彥博應該保持距離,有一定的對抗性和制約作用。這時候,宋仁宗正寵幸張貴妃,為取得她的歡心,一次授予她的伯父和養父三司使張堯佐宣徽使、淮康節度使、景靈宮使、同群牧制置使四項要職,朝野上下無不震驚,因而引發出一場政治風波。包拯率先上章諫阻,彈劾張堯佐無功食祿,竊居高位,不知羞恥,同時批評宰相曲意阿循,使皇上做了「私昵后宮」的錯事。這里說的宰相,實際上就是指文彥博、宋庠。包拯一馬當先,諫官吳奎、陳旭、御史中丞王舉正、御史張擇行、唐介也紛紛慷慨陳詞,竭力勸阻。在辯論時,包拯“音吐激憤,唾濺帝面”(朱弁《曲洧舊聞》卷一)。
張貴妃見勢不妙,連忙告知張堯佐,主動辭去宣徽使、景靈宮使。宋仁宗的困境得以解除,還落個樂聞直諫的美名。臺諫官員感到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張堯佐也給人留下自愿退讓的好印象。過了八個月,張堯佐再次被擢升宣徽使,離開朝廷,調往河陽。包拯、吳奎明知圣心難移,并沒有堅決反對。唐介仍然凌厲進攻,更把矛頭指向文彥博,說他當益州(成都)太守時,用金絲間織的「燈籠錦」獻給張貴妃,才進入「二府」;平定貝州動亂,生擒賊酋王則,當了宰相,是占了前帥明鎬的功勞。又說吳奎交結文彥博,互張聲勢等等。特別是說「文彥博因貴妃而得執政」的話,等于宣告宋仁宗愛聽「枕頭狀」和「牝雞司晨」,宋仁宗自然龍顏震怒,當即把唐介逐出朝廷,貶往英州(今廣東英德縣)。同時文彥博也離開相位,出知許州,諫官吳奎調往密州,以息事寧人,所以結果是兩敗俱傷。
做為諫院領導人的包拯見吳奎調出,削弱了諫院力量,便奏請挽留吳奎,同時指責唐介「輕妄之詞,誣罔天聽」。宋仁宗看了卻說:「介昨言奎、拯皆陰結文彥博,今觀此奏,則非誣也。」(《續資治通鑒長編》)堅持調走吳奎。包拯情不自安,連續寫了七份報告要求調到外地,表明自己心跡。宋仁宗以他在諫院供職不到兩年為由,沒有批準。從這次風波中可以看出包拯、文彥博、吳奎三人關系確實不錯,但并不像唐介所說的「陰結」,而是「陽結」。因包拯早就向宋仁宗說過,諫官御史「不之二府」的傳統做法有「疑下」之嫌,不如開誠布公、「不避二府」、團結報國為好。
歷史評價
文彥博歷仁、英、神、哲四朝,任將相50年,執政于國家承平之時,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彥博于輔助朝政,平雪冤獄,處處為百姓著想,多所建樹,也參與了鎮壓農民起義的行動,而且由于無端的猜忌,冤死一代名將狄青。總體說來,文彥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