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日常風俗有哪些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并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后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那么宋朝的日常風俗有哪些?
宋朝的日常風俗:吃湯圓
1.吃湯圓的習慣起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宋朝的日常風俗:食素
2.普通老百姓中興起了一股食素的風氣,李之彥《東谷所見》曰:"世人以茹素為齋戒,豈知圣賢之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為了適應這種風氣,汴京、臨安等地都有專門經營素食的素食店、素分茶,其烹制的食品有"寺院齋食","凡麩筍乳蕈飲食,充齋素筵會之備"。此外,"更有專賣素點心從食店"。同時,民間吃葷遭受報應的傳說也隨之流行。如光孝宮道人章道隆,生平喜食鱔魚,經托夢而不悟,后"為軍人以煮鱔湯灌口而死".
宋朝的日常風俗:開葷
3.與食素之俗相關的還有開葷習俗。王琳《野客叢書》卷二二《解菜》載:"今人久茹素,而其親若鄰設酒肴之具,以相暖熱,名曰開葷,于理合曰開素。此風已見六朝。觀東昏侯喪潘妃之女,閹豎共營肴羞,云為天解菜。正其義也。"
宋朝的日常風俗:風箏
4.宋代是我國風箏的發展階段。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的節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展和進入節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據《東京夢華錄》載,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用太平車或驢馬馱之,從城外守門入城貨賣,至天明不絕。”現存的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也充分反映了當時東京療梁清明時節繁榮熱鬧的景象。
宋朝的日常風俗:除夕送禮
5.宋代,除夕送禮在民間已成風俗。那時稱“饋歲”、“別歲”。除夕這天,鄰里鄉親相互饋贈少量米面,表示新的祝賀,相互邀請飲酒,辭舊迎新。展示了中國人珍惜年華、重人情的淳厚質樸的風俗。
宋朝的日常風俗:寒食節
6.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 宋代踏青之風盛行,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宋朝的清明節,除了街市上所賣的稠餳、麥糕、乳酪、乳餅等現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種燕子形的面食,稱為「棗錮飛燕」,據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宋朝的日常風俗:吃餛飩
7.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