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杰出畫家展子虔生平
引言:我們從唐代的金碧山水,可知展子虔的畫法是為進一發展奠定了基礎。及至南宋的趙怕駒、趙伯骕,勾皴設色,畫法大備,青綠山水便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隋朝杰出畫家展子虔生平
展子虔(約550-604),北周末隋初畫家杰出畫家,漢族,渤海(今山東陽信縣溫店鎮郭家樓村)人。他是現在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歷北齊、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擅畫人物、山水及雜畫,幾無所不能,人物描法細致,以色景染面部;畫馬入神,立馬有足勢,臥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與董伯仁齊名。亦工臺閣,但不及董伯仁;寫山水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曾在洛陽天女寺、長安靈寶寺、崇圣寺等繪制佛教壁畫。傳世作品《游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
展子虔的山水畫
他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帳內都督,歷經北齊、北周。據史料記載,展子虔畫過佛教畫《法華經變》,風俗畫《長安車馬人物圖》,但均沒有傳世。其人物描法非常細致,以色暈開面部,神采如生,為唐代人物畫法開辟途徑;畫馬立者有走勢,臥者則腹有起躍勢。其山水畫《游春圖》流傳下一個臨摹本,但基本符合原作精神,其筆致凝煉,色彩艷麗,尤其是空間透視安排合理,證明在隋朝,中國的山水畫已經解決了空間處理問題,這幅畫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幅風景畫,歐洲直到17世紀才出現獨立的風景畫。
展子虔,約活動于6世紀后半葉,歷經北齊、北周,至隋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展子虔工于繪畫,創作范圍較廣,善畫佛道、人物、鞍馬、車輿、宮苑、樓閣、翎毛、歷史故實,尤長于山水。他曾輾轉于大江南北,在洛陽、西安、揚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觀中創作了許多壁畫。所繪物象,生動而富情趣,頗受時人重視,與當時另一畫家董伯仁齊名,人稱“董展”。
展子虔在山水畫上所達到的成就及其繪畫方法,直接開啟了唐代畫家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后世譽為唐畫之祖。
后世評價:
《宣和畫譜》對展子虔的評語是“咫尺有千里趣”。畫卷首段,近處露出倚山俯水的一條斜徑,路隨山轉,直到婦人立于竹籬門前,才顯得寬展。由此向上,山隈岸側,樹木掩映,通過小橋,又是平坡,布篷游艇,容于其中。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樹,圍繞山莊。明代鑒賞家詹景鳳曾仔細看過這幅畫卷,他認為:“其山著重青綠,山腳則用金泥,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寫干,以沉靛橫點葉。大樹則多鉤勒,松不細寫松針,直以苦綠沉點。松身界兩筆,直以赭石填染而不能松麟。人物直用粉點成后,加重色干上分衣折,船屋亦然。此殆開青綠山水之源,似精而筆實草草。”我們從唐代的金碧山水,可知展子虔的畫法是為進一發展奠定了基礎。及至南宋的趙怕駒、趙伯骕,勾皴設色,畫法大備,青綠山水便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他所畫寺廟壁畫,雖系應酬之作,但也很出名。例如,江都東安寺(后改為常樂寺)壁畫(與張儒童合作)、長安靈寶寺(與鄭法士合作)壁畫、長安光明奪(與田僧亮、鄭法士、楊契丹合作)壁畫、洛陽天女寺和洛陽云花寺壁畫,以及長安定水寺殿內東壁及前面門上所畫三圓光,“皆突生壁”,“窗間菩薩亦妙”,長安崇圣寺東殿壁畫和長安海覺寺雙林塔西面壁畫,在唐代就很著名。他在龍興寺畫的《八國五分舍利》,就是一幅構圖宏偉,情節豐富,人物眾多的大型壁畫,展示了當時的時代風貌,畫得生動傳神,貼切生活。
展子虔的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他所畫人物和車馬,對后世影響也很大。展子虔當時為許多寺院創作的以宗教內容為題材的壁畫,直到宋代,河中(今山西永濟)的古廟中還保存著他的作品《鬼拔河圖》,贏得了不少詩人的吟詠和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