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子長的簡介
謝子長是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指揮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謝子長的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謝子長的簡介:
謝子長(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號浩如,化名冬陽,陜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棗樹坪人。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指揮員。
1934年任陜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負責人,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在長期征戰中,多次負傷,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并舉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
1919年起先后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學和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讀書。1922年考入太原學兵團學軍事。1924年回安定縣辦民團,任團總。同年赴天津、北京,參加反帝斗爭。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根據黨的指示,回安定縣繼續辦民團,利用團總身份進行革命活動。同年到陜北軍閥井岳秀的部下、政治傾向進步的石謙旅的一個團里任連長,并在該團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特別支部。1927年2月被選為安定縣地方行政會議主席團成員和農民協會促成會委員。曾創辦青年軍事干部訓練班和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展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教育;組織和領導農民協會打擊封建官僚,懲辦土豪劣紳,被群眾譽為“謝青天”。
1927年10月,謝子長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游擊支隊營長、副指揮。1928年5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革命軍第3大隊大隊長。起義失敗后,回陜北開展武裝斗爭,任中共陜北特委軍委委員。1930年8月任中共陜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1929年至1931年,先后在陜北、寧夏、甘肅等地做兵運工作。1931年10月,和劉志丹等將南梁游擊隊和陜北游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陜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
1933年夏被派往察綏抗日同盟軍第18師,負責中共組織的工作,協助師長許權中指揮作戰。同年11月回到陜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恢復了陜北紅軍游擊隊第1支隊,壯大了第2、第3支隊,建立了第4、第5支隊,并協助地方黨組織建立赤衛軍、少先隊、婦女會等,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據地。
1934年7月,謝子長任陜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率部奇襲安定縣城,占領縣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黨員和革命群眾,使紅軍軍威大振,推動了陜北游擊戰爭的開展。8月兼任紅26軍42師政治委員,率紅42師第3團及陜北游擊隊第1、第2、第5支隊,進行陜北、陜甘邊蘇區第三次反“圍剿”,連續取得清澗河口、橫山董家寺、安定縣城等戰斗的勝利。在河口戰斗中,謝子長不顧個人安危,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胸部被敵彈擊中,身負重傷。他忍住劇痛,堅持指揮,直到戰斗完全勝利。
1935年2月5日,謝子長被選為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由于醫療條件有限,他的傷勢不斷惡化,于2月21日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時年38歲。
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決定將安定縣改名為子長縣;1939年,中共陜甘寧邊區黨委和政府決定將謝子長的遺骸移葬于他的家鄉棗樹坪并修建了謝子長烈士墓。
毛澤東親筆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并親筆為謝子長墓寫了277字的碑文。
在謝子長逝世后1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又為謝子長在瓦窯堡修建了陵墓,1945年2月19日,舉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憑吊者逾兩萬人,毛澤東再次為謝子長墓題詞:“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后繼,打倒人民公敵。”朱德的題詞是:“子長同志,陜北人民領袖,前仆后繼。”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挽聯上寫著:“一生為人民創造紅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當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其他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彭真、賀龍、劉伯承都為謝子長墓題了詞。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了子長烈士陵園。
謝子長是陜北紅軍和蘇區主要創建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謝子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