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歷史功績
編者按:隋文帝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纮”的大隋王朝存在的時間有37年(即從581年到618年),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范圍超過了以往。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復隋朝的疆域。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7日—604年8月13日)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24年。隋文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以來中國又一次統一,使北方重啟漢化,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贊譽,為中國古代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自從北周武帝滅佛后,佛教元氣大傷,隋文帝登基后,大興佛教,隋唐佛教之盛,歷史上稱為黃金時代。
隋文帝楊堅歷史功績
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隋朝建立者,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中國,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定都長安(大興城),開創了輝煌的“開皇盛世”。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范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開創了科舉,制定了當時最為先進并影響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開皇律》。不僅如此,他還開啟了隋唐盛世之門,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楊堅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寶殿,終年64歲,葬于泰陵(今天陜西省楊陵(凌)區城西5公里處)
隋文帝楊堅生平
西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的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楊堅稱帝后,于開皇七年(西元587年)滅后梁,一年后下詔伐陳。開皇九年(西元589年)滅南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精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史稱“開皇之治”。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由于隋文帝的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被外國人看做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隋文帝下令修建首都西京大興城(即后來唐長安城原形),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后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于西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國重新置于一個政權治理下,外御強敵突厥、契丹,內令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連后世盛唐也沒有完全恢復隋朝的國土面積。文帝在位23年,604年病逝于大寶殿,終年64歲,葬于泰陵(今天陜西省楊陵(凌)區城西5公里處)。
隋文帝楊堅為政舉措
大隋朝建立以后,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楊堅由繼承父親楊忠的隨國公起家,其家族曾被賜姓普六茹,進封隨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號定為隨,他又感到隨字有走字旁,與走同義,不太吉利,便改隨為隋。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鑾寶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確立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廢除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六官制,稱謂復雜,職掌不明,辦事效率低下。楊堅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歷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后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后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后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襲到清朝。
隋文帝楊堅簡化地方官制
隋初,楊堅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后,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南北朝以來,由于郡縣設置過繁,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從河南道行臺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于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采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閑、并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并。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后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楊堅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法,初創科舉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后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這種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使各個階層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為政府效力。楊堅開創建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廢除,但當時的美英等國稱奇并借鑒了這種選拔制度作為政府文員的聘用方法。
隋文帝楊堅開創開皇盛世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后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大隋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礴,隋文帝下令修建首都大興城(即后來長安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志,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后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于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里的“開皇之治”。 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于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已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才有380萬戶,國力之差距可以想見。
隋文帝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纮”的大隋王朝存在的時間有37年(即從581年到618年),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范圍超過了以往。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復隋朝的疆域。隋朝的軍隊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谷渾、契丹、高麗……拖延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后的偉大的中華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隋朝京城及各地的糧倉,大的可儲糧千萬石,小的也儲糧幾百萬石,都儲滿了谷物。長安、洛陽和太原的國庫中,儲存的絹帛各有數千萬匹。隋文帝臨終時,天下倉庫的積儲可供全國五六十年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