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建筑介紹
隋代建筑上承六朝,下啟唐宋,為中國傳統建筑趨向成熟的一個過度期。隋代雖短,但因隋煬帝大興土木,大建行宮別宛,建筑技術得到快速的進步。因隋一統分裂多時的南北兩朝,南北建筑技術交流空前繁盛,為唐代成熟的建筑體系鋪路。
隋代建筑建筑特點
隋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成熟時期。隋朝建造了規劃嚴整的大興城,開鑿了南北大運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城市布局和建筑風格規模宏大,氣魄雄渾。其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經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磚的應用逐步增多,磚墓、磚塔的數量增加;琉璃的燒制比南北朝進步,使用范圍也更為廣泛。
建筑技術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木構架的作法已經相當正確地運用了材料性能,出現了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準,從而使構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趨向定型化,并出現了專門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與雕刻裝飾進一步融化、提高,創造出了統一和諧的風格。住宅,根據主人不同的等級,其門廳的大小、間數、架數以及裝飾、色彩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這一時期遺存下來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橋及城市宮殿的遺址,無論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技術水平,雕塑和壁畫尤為精美,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建筑的高峰。其建筑特點是,單體建筑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柩窗,風格莊重樸實。
建筑實例
隋朝代表性建筑為安濟橋,隋唐以來橋梁之年代確實可考者極少。河北趙縣安濟橋,不唯確知為隋(公元581—618年)匠李春所造,且可稱為中國工程界一絕。橋在城南五里洨水上,僅一石券,橫跨三十八米之大距離,橋兩端撞券部分各砌兩小券,作成空撞券。此法在歐洲初見于法國南部Ceret——十四世紀之橋上,其在近代工程,則至1912年始應用之。李春此橋則較歐洲此式之橋尚早八百年。亦我國現存最古之橋也 。
延伸閱讀
安濟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又名趙州橋、大石橋,設計者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建造于大業六年(610年)。安濟橋是目前世界最古老的現存完好的大跨度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臺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唐中書令張嘉貞著《安濟橋銘》中記有:“趙州蛟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但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之一。另有同名演員、運動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