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中興的概述
會昌中興是唐武宗在位期間的治世,唐武宗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唐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這段唐朝中后期較為平穩的一段時間,史稱"會昌中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會昌中興的概述,希望對你有用!
會昌中興的人物背景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后,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會昌中興的經濟
禁止官吏經營質庫業,不準與民爭利,以改善政丵府機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會昌五年赦文:"古代享受俸祿的家庭,僅僅實用俸祿就好,不和別人爭奪就業的機會,這樣大家都可以獲利,每一戶人家都可以自足。如果知道有人既做官有做商人放置高利貸,與老百姓爭奪利益。今后將會被禁止。仍委御史臺察訪上奏。"當然,官吏私營高利貸業,影響了政丵府的高利貸收入,很有可能是武宗下敕斷禁的主要原因,但此舉至少在客觀上有廉潔官僚隊伍的作用,會昌年間,唐代的戶口比安史之亂期間增加了一倍多,人口也逐漸出現了恢復的趨勢。
會昌中興的外交
公元841年(會昌元年)七月,敕:"歸國新羅官、前入新羅宣慰副使、前充兗州都督府司馬、賜緋魚袋金云卿,可淄州長史。"
公元842年(會昌二年)九月,契丹酋屈戍始復內附,拜云麾、守右武衛。于是幽州節度使張仲武為易回鶻所與舊印,賜唐新印,曰"奉國契丹之印"。
同年,吐蕃贊普卒,十二月,遣論贊等來告哀,武宗詔以將作少監李璟吊祭之。南詔遣使來朝貢。
公元844年(會昌四年)二月,黠戛斯遣諦德伊斯難珠等人入貢,言欲徙居回紇牙帳,請發兵日期和集會之地。武宗賜黠戛斯可汗詔書,喻意如今秋可汗擊回紇、黑車子時,朝廷當令幽州、河東、振武、天德四鎮出兵要路,邀擊其逃亡之眾。然后,即依回紇舊例,冊命可汗。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正月,南詔、契丹、室韋、渤海、牂牁、昆明等國遣使入朝。十七日,武宗于麟德殿接見各國使者。廿三日,渤海王子大之萼入朝至長安。
會昌中興唐武宗個人簡介
唐武宗(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潁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病重,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公元843年(會昌三年),澤潞鎮節度使劉從諫死,其侄劉稹欲襲位割據。武宗采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李炎崇信道教,且鑒于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極力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公元845(會昌五年)年下令拆毀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余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李炎在位七年,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公元846年(會昌六年)4月22日,李炎駕崩于含風殿,廟號武宗,葬于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