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中興的簡介及評價
弘治中興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現了的"治世",明孝宗寬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導致出現了弘治一朝君子眾多、君臣關系融洽等政治特色,為這一朝帶來了美譽,明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成化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弘治中興的簡介及評價,希望對你有用!
弘治中興的背景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憲宗駕崩。太子朱佑樘于九月壬寅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又稱弘治皇帝。
事實上,明憲宗留給兒子的朝政局面并不樂觀。首先就是財政的虧空,為了鎮壓成化年間,聲勢浩大的荊襄流民起義和大藤峽地區瑤族和壯族起義,財政支出日益增加,國庫儲蓄減少。內亂同時,且有外憂。自成化初年起,蒙古韃靼部首領孛來與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進入河套地區,并以此為基礎,不斷騷擾延綏、大同等地。明廷派兵征伐,韃靼各部則去而復來,迄無寧歲。還有就是行政效率差,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都是混日子。最后就是自然災害多,四川、河南、陜西等地相繼鬧災,各類問題成堆。
對于這些情況,明孝宗在宮中為太子時應該是已經有所了解的。
弘治中興簡介
弘治中興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現了的"治世",明孝宗寬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導致出現了弘治一朝君子眾多、君臣關系融洽等政治特色,為這一朝帶來了美譽,明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成化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
在位期間,明孝宗推行了一套明智的政治措施。凡是明憲宗親信的佞幸之臣一律斥逐。于是吏部尚書萬安、禮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繼曉等,或殺、或貶,逐出京師;獲罪較輕的或貶官放逐、或流放邊地、或孝陵司香。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同時,更定律制,復議鹽法,革廢一應弊政,政治清明,朝野稱頌。
明孝宗在內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5萬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泛濫成災。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為魚米之鄉。
而明孝宗又出奇地寬和善良,即使對當初迫害其生母的萬貴妃家人,也表現了極大的寬容。對萬貴妃本人,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謚議罪。這一切都出于一個孝字,孝敬父皇,維持傳統,以寬仁忠孝為主,他死后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明孝宗勵精圖治,被譽為"中興之令主",他在位期間,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所以后世史學家稱其為弘治中興。
弘治中興的軍事
在武功方面,明孝宗也有所建樹。此時期擊敗吐魯番,收復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經營哈密。明孝宗還修繕長城,抵御蒙古。
明孝宗重視軍事,極力維護國家統一。他在位時期,明軍先后三次收復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復。羽奴思統治國吐魯番地區后,開始與明朝爭奪對哈密地區的控制權。1488年,明孝宗令罕慎襲封哈密忠順王,"給金印,冠服",對新疆的實際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誘罕慎盟,執殺之,復據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貢。明朝識破其詭計,只得獻還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長牙蘭守護哈密,并不時搶掠沙州等地威脅各衛歸順,為患不已。1497年,馬文升前往平撫,匯同河西諸衛及諸部落族數千人,襲哈密城,牙蘭等人逃跑,哈密收復。當時朝廷中有人主張放棄哈密,但明孝宗主張堅決出兵收復哈密,并立即委派馬文升為元帥,大敗吐魯番軍,收復了哈密。
他愛護武將,如馬文升在兵部尚書任上,一次就罷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軍將,得罪了許多人,明孝宗堅定地支持馬文升整軍,甚至還特地派一些大內侍衛保護馬文升。他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團營軍士。對韃靼小王子、火篩的反復多次入侵,均進行有效打擊,使其敗走。最著名的戰役有:1488年都指揮廖冰擊敗小王子于蘭州。1497年甘肅總兵官劉寧敗小王子于涼州、1500年甘肅參將楊翥敗小王子于黑山、1503年朱暉襲小王子于河套。
弘治七年(1494年)明朝頒布《僉民壯法》。正統、景泰年間,曾召募丁壯訓練,以備戰事,但未定僉法。弘治七年(1494)十月,應禮科給事中孫鼐之奏定僉民壯法,今州縣七八百里以上里僉二人,五百里以上里三人,三百里以上里四人,百里以下里五人,俱于丁眾糧多之家選年力強者,加以訓練,遇有調撥給糧以行。富民不愿者,納銀于官,官府如募。
這部法律規定,各州縣要征發民兵,這些民兵平時有官府進行訓練,戰時補充到軍隊。這個民兵制度的最大影響就是,為明朝中后期大規模的募兵準備了充足的兵源,后來明朝幾個戰斗力強大的募兵部隊,都是以"民壯"為單位。
弘治中興的外交
明孝宗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采取積極防御抗戰的戰略。特別是韃靼小王子,時戰時和,不時侵擾明境。明孝宗統治期間,對韃靼小王子、火篩等的多次入侵只是采取抗戰驅趕之策,沒有勞師遠征,沒有深入沙漠主動出攻擊小王子、火篩老巢,更沒有主動對鄰國發動大規模征戰。但其他鄰邦或屬國如安南、暹羅、琉球、占城、撒馬兒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則不定期來明朝入貢。
弘治中興的評價
明孝宗在位十八年,他重用李東陽,謝遷,劉建等名臣,采取種種措施減輕老百姓的徭役賦稅,把本已經衰敗的明朝再度復興起來。
由于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監亂政的現象,采取了一些發展經濟、挽救危機的治國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出現了一個較為穩定的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清明。史稱其時為"弘治中興"。
后世史家在論及有明一代政事時,認為:"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兑住吩?'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洪、永開國,姑可不論;仁、宣之治,國力強盛,至正統以后,外有瓦剌之擾,內有民變之憂,交困之勢,堪為疲敝。至成化朝,后宮干政,宦官當道,朝臣多小人,似頹勢已定,而明孝宗登極之后,挽定局面,清寧朝序,一時間內外無憂,后世史家稱之為"中興令主",以弘治朝為"中興之世"。
這是一個被歷史所遺忘的時代,卻最符合對于盛世評判的所有公共標準。可以把一切屬于盛世的公共定語都套用在關于這個時代的評價上,雖然那樣顯得有些枯燥。但卻足夠說明這個時代讓人神往之處。弘治十八年的故事,并不僅僅簡單的是一個好皇帝開創一個盛世的故事,它更多的是屬于一個群體的力量,這是一個中國儒家文化傳統生命力重新勃興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