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明朝簡介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上的明朝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上的明朝簡介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于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后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歷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后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1662年永歷帝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告終。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后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后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后折回約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朝是繼漢唐之后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歷史上的明朝歷史
參見:明朝歷史
大明開國
參見:元末農民起義、明朝統一戰爭、西吳
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殘暴,人民受到空前壓迫。1351年,元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占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備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不久,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后朱元璋統率郭部,小明王任其為左副元帥。
1356年,朱元璋占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并攻下周圍戰略要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納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敗亡。1364年,朱元璋稱王,史稱“西吳”,與位于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1366年小明王、劉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江中溺死。
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后又滅浙江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后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之后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治世與削藩
參見: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難之役,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生產,確立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污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借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勛。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涂節等人。13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關系密切,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余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余人,史稱胡惟庸案。此后,朱元璋又借大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大加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手段來加強皇權。
1398年朱元璋駕崩,由于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鏟除朱棣,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后率軍南下,攻占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后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樂。
永宣盛世
參見:永樂盛世、仁宣之治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
永樂時期武功昌盛,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韃靼與瓦剌。朱棣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見瓦剌中興之勢,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余三個衛所自治權。朱棣還于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朱棣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設置衛所,并派亦失哈安撫位于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朱棣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增長財政收入的同時將朝貢制度推向巔峰。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編修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队罉反蟮洹酚?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
永樂年間天下大治,后世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朱棣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還恢復了明太祖時期后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廠衛制度確立。
朱棣駕崩后,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養生息。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
仁宗駕崩后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宗實行德政治國,并且先后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但其執政期間并非毫無弊端,由于宣宗喜好養蟋蟀,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宣宗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
明中期朝政
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戰
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后去世后王振大肆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后,王振更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英宗對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余庫。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苓?。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慫使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后,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貛熤镣聊颈ぃ煌哓蒈娮飞?,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余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兵部侍郎于謙擁戴英宗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決定堅守北京,整頓邊防積極備戰,隨后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勝門外土關。于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并于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