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三大治世永樂盛世
1421年,明成祖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采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希望對你有用!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圖片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簡介
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時,由于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因此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這樣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后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
此外,明成祖好大喜功,命人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它包容樂先秦以來所有經典的書,可以說就是本百科全書。這樣的典籍客觀上也備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書不至于失傳。
1421年,明成祖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從那時起,北京就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了。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采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由于成祖年號為“永樂”,后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過程
燕王朱棣經過四年的戰爭終于爬上了龍椅,做了大明的皇帝。雖然這位憑借政變上臺的皇帝雙手沾滿了鮮血,但從其治國的政績來看,他仍然是一位值得肯定的皇帝。明成祖也是明朝歷史上少見的頗有作為的皇帝。
明成祖在11歲的時候就被朱元璋封為燕王,21歲就藩北京。明太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那些功臣宿將掌握兵權,以鞏固朱家的天下,于是他給了燕王很大的權利,也讓眾多猛將輔佐燕王。1390年的時候,燕王出兵蒙古,打敗了元朝殘余勢力乃兒不花,這場大勝鞏固了朱棣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嘉獎燕王,并讓他節制北部邊境的兵馬,大大增強了燕王的實力。到了洪武末期,燕王已經是北方最強大的一鎮諸侯了。
建文帝繼位后,下詔削藩。朱棣以“誅齊黃、清君側”起兵,最終打敗了建文帝,在南京做了皇帝。朱棣雖是藩王出身,但也深知藩王勢力太盛、尾大不掉給中央造成的威脅。于是,在做了皇帝后,明成祖也著手削藩,或遷徙、或貶廢,逐步解除了藩王的兵權。
朱棣做皇帝后,當時社會上還有很多人對他的“篡位”做法頗有微詞。于是,為了強化自己的正統性,朱棣宣稱自己是太祖皇后馬氏親生的。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朱棣就是太祖的嫡子了,再加上建文帝登基時,朱元璋的長子,次子,三子(都是嫡子)都已經死了,所以朱棣實際上就已經是嫡長子了,這樣朱棣的身份就正統多了。為了做到這樣的輿論宣傳效果,明成祖多次篡改史書,以至于現在人們都搞不清到底他的生母是誰了。民間說法五花八門:有的說明成祖生母是蒙古人——元順帝的妃子,有的說是高麗人……不過朝廷太常寺的記錄卻無意間暴露了真相。
太常寺是專門負責皇家祭祖的機構,《太常寺志》中曾提到過,說在祖廟里,太祖朱元璋的牌位下邊,正中間是馬皇后的牌位,左邊(東邊)是一個淑妃的牌位,以及一大堆其他妃子的牌位,但是右邊(西邊)卻只有一個碽妃的牌位,地位很特殊。于是有人分析,這個碽妃就是朱棣的生母。不過這個祖廟朱棣從來不讓人進去看,所以大家也不知道書中記載是否真實。一直到明朝滅亡后,福王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權,當時有兩個權臣覺得反正天下大亂了,也沒人管了,于是他們就斗膽偷看了祖廟的牌位,一看,果然和書中記載一樣。于是,更加確信了明成祖生母就是碽妃。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中,得到了南京朝廷里太監的通風報信,可是說太監是對社稷有功的。明成祖在位期間,很是重用太監。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明成祖在明太祖錦衣衛的基礎上設立了東廠。東廠是一個特務機構,由皇帝最信任的太監做首腦,專門給皇帝搜羅情報。這樣的情報機構比西方的什么007、FBI、CIA要早500多年。不過,這也為后來明朝的宦官專權埋下了禍根。
明成祖派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溝通了當時的東西方世界,應該算是15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了。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了經濟交流,也宣揚了明朝的國威,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money。
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時,由于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因此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這樣皇帝非常累。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后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甚至還被歐洲國家借鑒。
此外,明成祖好大喜功,命人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它包容樂先秦以來所有經典的書,可以說就是本百科全書。這樣的典籍客觀上也備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書不至于失傳。不過《永樂大典》在成書后的600年里卻屢遭損毀。明世宗嘉靖年間,北京皇宮內著了一場大火,三大殿都燒毀了,差點殃及《永樂大典》。事后,嘉靖皇帝讓人謄抄了一份《永樂大典》,于是這套經典之作總算有個一份copy版。后來,由于明末的戰亂《永樂大典》丟失一些;清代時,很多官員覬覦該書,找機會從宮里往外偷,又丟失了一些;清末,列強入侵中國的時候又丟失、毀壞了一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雖然西方國家陸續向中國歸還了一些,中國也通過各種渠道尋回了一些,但現在,國內保存的《永樂大典》一共也就60多冊了。從上萬冊到60多冊,《永樂大典》丟失了很多,但人們發現丟失的這些統統都是嘉靖皇帝命人copy的那套,歷史上從嘉靖后,就沒有提到過明成祖命人作的那套原版《永樂大典》哪里去了。有人考證后認為:嘉靖皇帝特別鐘愛《永樂大典》,很可能把它帶進棺材了——今天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里很可能就保存有一套完整的《永樂大典》。
明成祖發跡于北方,總覺得南京不是自己的主場,在加上北方蒙古時時威脅中原,所以明成祖繼位之初,就開始計劃遷都。本著“天子守國門”的精神,1421年,明成祖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從那時起,北京就一直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了。而今天的北京故宮也是從那時起開始營建的。
從永樂十年開始,明成祖總共五次御駕北征蒙古,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爭的頻率越來越快。五次親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勢力的威脅,明成祖本人也死于1424年的第五次北征中。這次北征時,明成祖身體已經很衰弱了,但仍堅持親征于人煙稀少的荒漠中。不過此次并沒有尋找到蒙古人的蹤影,只得返回,行至途中病情加重,病逝于榆木川,死前召見英國公張輔囑咐后事,并命傳位于皇太子朱高熾。
明成祖死后被葬北京昌平長陵,廟號太宗。后來到了嘉靖年間,因長陵的牌坊被雷電擊毀,大臣們說是先帝在天之靈不滿,嫌自己的稱號不夠尊貴,于是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從“太宗”改成了“成祖”。明成祖執政的22年被稱為“永樂盛世”。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使得明王朝的強盛
永樂皇帝通常被人們稱為明王朝的第二位創立者。這個稱號暗指他恢復了祖先的制度,否定前一朝代的統治;它還暗示這位皇帝采取新的主動行動擴充了帝國的版圖。舊的制度和法令經過修改使得適合時代的需要,同時在一系列空前的帝國戰斗中,明王朝的軍事力量遠逾中國本土以外。
永樂時代的特點反映了這位新皇帝的政治和軍事背景,也反映了他個人對于帝國制度的看法。他是作為職業軍人上的臺,他對打仗有很大的興趣,無疑受他的追隨者的個人擁護。赫赫武功、北方邊境的安全和政治霸權——這些形成了他對帝王形象的憧憬。但是,他也受過完全的經典教育,并且繼承了一個足以很好地管理這個國家并支持他的范圍廣泛的軍事活動的文官政府。出于實際的以及意識形態的理由,他強化了文官政府和一個有效率的及穩定的官僚政制。如果不是這樣,他就不可能進行足以夸耀的軍事冒險。在他統治的時期,幾乎在軍、政兩方面的所有部門都進行了革新和改動。甚至帝國的都城也遷移到了新址。
文官政府的這些發展與皇帝的全神貫注于戰斗和建立鞏固的政治霸權等方面的活動是并行不悖的,有時被這些活動所壓倒。他討伐蒙古人,并吞安南,和某些中亞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實現和日本及其他海上鄰國的貿易關系的正常化,以及去南洋和西洋進行偉大的探險——這一切都大大擴大了明國家的影響。
不可避免的是,皇帝所理想的帝國政府和軍事擴張這兩個互相糾纏在一起的憧憬會發生沖突。因此,永樂的統治充滿了互相矛盾的發展。另外,雖然永樂帝在生前兼收并蓄地容納了對立的理想和綱領,但是,他的這種處理也給后人留下了很多嚴重的問題。明朝各利益集團的這些互相沖突的想法給我們提供了理解永樂之治和估價它在明代歷史中的地位的線索。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對外擴張的軍事戰役
永樂帝想成為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他傾心于用軍事征服來達到這個目的。他四面出擊:出擊北方、西北和東北的邊境地區;深入亞洲內陸;通過亞洲海路遠至波斯灣以西的各地。他想方設法到處擴張他帝國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經濟的影響。不是所有這些行動都需要軍事對抗或公開的侵略?;实垡擦η笥猛饨皇构澓徒o予貿易特權來達到他的目的;這些貿易特權是在洪武帝建立的朝貢制度下給予外國的。然而當局勢許可時,皇帝也毫不遲疑地要動用武力。
北方邊境的局勢在他即位的初年是相對地平靜的。在中國北方和西方的大草原上,成吉思汗后人中的蒙古帝位覬覦者們主要已被非成吉思汗子孫的部落領袖們所取代。滿洲西北部的幾個蒙古部落已向明朝投降,現在并入了明帝國的軍事結構中,成為它的兀良哈衛,也稱為三衛;有些部落在內戰中跟隨皇帝一起打仗,并贏得了他的信任。它們一直很友好,并繼續它們的朝貢關系而未發生意外。其他蒙古人已歸順漢人統治,并已遷入華北;許多人服帝國的兵役或者做各種其他工作,對新的統治者繼續效忠。
這些發展促使皇帝把這些忠誠的蒙古部落也計算在北方邊境的一個1403年4月付諸實行的新的防御計劃之內。他把忠誠的兀良哈蒙古人再南遷到今天的熱河(從前寧王的藩封)的大寧附近,希望他們的存在會加強邊境的防御。為了減少軍事開支,他把洪武帝建于長城以北各衛所的防御部隊南移到北京正北的地區。與此同時,皇帝又把位于內蒙大寧的北京都指揮使司南撤到北京西南的保定。除了在滿洲女真人住地所建立的衛所部隊之外,沒有正規的中國衛再設立在長城沿線之北了。這些新措施在當時不能說沒有好處,但它們是以目光短淺的假設為基礎的,即假定蒙古各部落會永矢其忠誠。但是,防御方針上的這些改變給后來北方邊境上的防御帶來了有害無益的影響。②在西面,皇帝盡量與綠洲上的諸穆斯林國家和城鎮建立友誼;這些國家和城鎮位于從中國土耳其斯坦境內的哈密和吐魯番往西遠至撒馬兒罕和哈烈的商路上,撤馬兒罕和哈烈當時在帖木兒帝國的統治之下。明朝廷派出的使節給這些國家和城市的統治者們送上了禮物和封號,并邀請他們以朝貢國身份和中國做生意。許多這種國家都起而響應。1404年7月,哈密的統治者安克帖木兒受明朝廷的王的封號;1409年6月,瓦剌的三個酋長——遠在準噶爾的西部蒙古的主要集團——也學了樣。帖木兒帝國的強大君主帖木兒仍然是皇帝在極西部的唯一的敵手。從未喜歡過中國人的帖木兒曾經處死了洪武帝和永樂帝兩人派來的使臣。1404年12月,他對中國發動了全面的進襲。但是中國人很幸運,他在離最近的明朝前哨幾百英里的路途中死去,因此避免了一場血腥的對抗。
蒙古人仍然是明帝國的最大威脅。在兀良哈諸衛的西方和北方,外蒙古的蒙古人一直拒絕承認明王朝的權力。在西方,衛拉特諸部落的領袖們雖然已接受了中國的封號,但經常既打明人,又打東部蒙古人。東部蒙古人也一般地敵視明朝的統治;他們常常侵犯明朝邊境,擄掠邊境地區的糧食和畜群。由雄心勃勃的酋長馬合木(1416年死)率領的瓦剌蒙古人也同樣受經濟的和政治的不穩定之苦;他們不僅和東部蒙古人世為仇敵,也經常進犯明朝邊境搶劫糧食和其他日用品?;实墼谶@種艱難復雜的情況下于1410年到1424年之間發動了五次戰役來懲罰東部蒙古人和瓦剌蒙古人諸部落,以穩定中國與兀良哈三衛的關系,并且防止出現有雄才大略的蒙古領袖重新控制整個蒙古民族。
蒙古之役
第一次蒙古之役的發動是實行報復,因為1409年東部蒙古的本雅失里汗處決了中國人派出的一個使節,其后丘福所統領的大規模討伐又被打敗。在1409年9月臚朐河的戰斗中,丘福和其他幾名高級將領都在蒙古知院阿魯臺手下喪生。經過悉心的計劃之后,1410年3月,皇帝率領逾30萬的大軍從北京出發,通過宣府北向興和,直抵臚朐河。他及時抵達位于斡難河畔本雅失里汗的大帳,按照中國人的記載他在6月15日把它摧毀。但是,本雅失里汗并未喪生,而是向西逃去。7月份,明軍追趕本雅
失里的知院阿魯臺東至分隔蒙古和滿洲的興安嶺,并在一次大戰中打敗了他。但是,帝國的軍隊又一次沒有能完全地使他屈服。正在這個時候皇帝從大草原撤兵,于8月中旬回到了南京;他宣布取得了勝利。
1410年的戰役未能給北方邊境帶來安全。在西北的瓦剌蒙古人此時構成了新的威脅。1409年,被明朝冊封為王的強大的酋長馬哈木在他逃避中國軍隊時于1412年春刺殺了本雅失里。他然后在蒙古的舊都哈爾和林立了一個傀儡君主,并且開始向東進軍去對付阿魯臺,其明顯的目的是要統一蒙古民族。明朝廷試圖在這兩個對手之間進行挑撥。阿魯臺在1413年7月被封為和寧王,并被授予朝貢制度下的貿易特權。1413年末阿魯臺告知明朝廷,馬哈木的軍隊已跨過臚朐河,這件事促使皇帝發動了第二次蒙古之役。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之后,第二次蒙古之役在1414年4月開始。皇帝這一次又親統大軍,在西蒙古人向東蒙古遷移時力圖集中力量把他們殲滅。明軍深入到蒙古,與馬哈木的大帳交戰于土剌河上游。在接下來的戰斗中,明軍使用了大炮攻擊瓦剌人。雖然明軍遭受重大損失,他們仍迫使瓦剌人退卻,馬哈木率眾潰退,兵力銳減。這次戰役打了不足五個月,皇帝于8月份凱旋回到北京。他在班師途中想與東蒙古人的阿魯臺會見一面,但阿魯臺假裝生病,避而不見??墒?,阿魯臺繼續進貢了幾年。
馬哈木死于1416年,他的大帳隨之而來的解體暫時解除了西部很不服節制的瓦剌蒙古人的威脅。這就使得皇帝能夠轉移注意力來建設新都北京。這也促使阿魯臺向西把他的影響擴展到瓦剌諸部,他開始就明朝接受他的使節和他的津貼的數額與明朝廷發生爭執。到了1421年阿魯臺停止了進貢,他的徒眾們也時不時地越境進行零星的襲擊?;实鄣姆磻菧蕚湓龠M行一次戰役;但是這一次他在朝廷內遇到戶部尚書夏元吉及其他高級官員以軍費為理由的頑強的反對?;实壅剂松巷L:夏元吉被囚禁,他的副手方賓自殺。
1422年4月皇帝離開北京,親統大軍去討伐阿魯臺。此時阿魯臺已經占領了張家口之北的興和要塞,并且降服了屏障明朝東北邊境的兀良哈三衛;他計劃在長城附近阻止住中國軍隊,使之不能靠近他的基地?;实蹍s是直趨多倫(在開平衛)附近的阿魯臺的營地,同時派了2萬人馬進攻兀良哈三衛,終于在7月使之降服。等到明軍抵達多倫時,阿魯臺攜人馬遠遁至外蒙古?;实鄄幌敫F追不舍,在9月末返回了北京。
1423年,皇帝發動了第四次反對阿魯臺的戰役,以阻擋他們對北方邊境的迫在眼前的進攻。這是一次小規模的遠征行動,皇帝直到8月末才離開北京。明軍在通過了興和和萬全以后尚未能與阿魯臺的人馬接觸。皇帝在10月份才知道阿魯臺已被瓦剌人打敗,他的部隊也已潰散。所以他在12月返回北京,這次戰役是無功而還。
1424年,他發起了他的最后的第五次蒙古之役?;实蹖ΠⅣ斉_的黨羽侵入開平并南下進迫大同作出反應,在北京和宣府集結了大軍。4月初,他在視察了軍隊之后便統率遠征部隊離京作最后一戰。在以后兩個月時間內,明軍通過土木進抵開平之北,但是又沒有能夠遇上阿魯臺的大帳。有些將官請求給一個月糧■以便深入敵人領土,但永樂帝擔心他自己已經過份地深入敵境,就拒絕了這些建議,并撤回了他的軍隊。1424年8月12日,他病逝于多倫之北的榆木川,留下的蒙古問題和他登極初年一樣懸而未決。
在這些戰役中,皇帝既沒有摧毀蒙古人的諸帳部落,也沒有能夠限制他們對北方邊境的進犯,這就造成了一個政策上的大難題。永樂帝放棄了明太祖的戰略方針,他不再在長城塞外的設防衛所內部署兵力;這種部署兵力的方式在補給上會花費很大,同時把戍守部隊長期束縛在防守陣地上。結果,他把幾個關鍵性的前沿衛所撤到了長城以南,按保衛新京師的需要重新部署了兵力。
在撤退的衛中,有一個衛是在大同西北的東勝,它變成了明軍內線防御工事的象征。但是,當皇帝采取主動,并盡力搜尋敵人的時候,又當他執行一個分而戰勝之的政策以使蒙古領袖們自己互相殘殺的時候,他的這些計劃都要落空。他很難追蹤到蒙古那些飄忽不定的諸帳部落并與他們作戰,分而治之的政策在最后疏遠了蒙古人的各個派系。這些不起決定性作用的戰役也大大損耗了帝國的財力,傷害了軍隊的士氣。
他的政策在無意之間削弱了北方沿邊的安全。在永樂帝死后,除了1449年的一次慘敗之外,再也沒有組織討伐了。中國人喪失了對塞外地區的控制,只有組織長城以內的防御線。這肯定是永樂帝咄咄逼人的邊境政策的最嚴重的負效果。在這些討伐中大量浪費的精力和物力,并沒有取得長遠的效益。
干涉安南
不管永樂帝在蒙古的戰略方針設想得多么不周到,北方邊境確實是引起關心的原因。但在極南方的問題上就不能這么說了。安南是今天越南的北部,它本是一個受中國文化強烈影響的藩屬國家;但它自10世紀以來在政治上一直是獨立的,并且頑強地反對中國的政治干涉。早期的中國統治者們充分注意到了安南的戰略重要意義,曾經想間接通過外交和文化壓力來迫使它就范。明太祖1395年的《祖訓錄》曾把安南以及占城國和柬埔寨一起都包括進不許中國人入侵的外國之列。永樂帝不顧這種祖訓,錯誤地認為安南的內部事件威脅著明帝國的安全,于是他想把安南并入帝國的版圖。這一決定造成了明代初年政治上和軍事上最大的災禍。
陳氏王朝在14世紀90年代失去了對安南的控制,有位有野心的朝臣黎季(約1335—1407年)逐漸獲得了權力。他侵占廣西邊境上的思明縣城,并且向南侵入了占城國的邊境,從而打破了現狀。黎季在1400年廢黜了陳氏君主,殺害了他的大部分家族成員,自封為王,并且改姓胡氏。1402年他遜位給他的兒子黎漢蒼(胡■),不過他仍在繼續進行統治。1403年5月,他派使臣到明廷請求冊封胡(黎)漢蒼,其理由是陳氏家族已經死絕,而他的兒子又是陳氏之甥。皇帝由于不知已經發生的事件,就及時地答應了他的請求。
后來在1404年10月,有個叫陳天平的安南難民來到南京,聲稱他是陳氏家族的一個王子。他一一縷述了黎季的背主變節和一切暴行,請求明朝廷恢復他的王位。皇帝沒有立即采取行動,直到1405年初來了一名安南使節證實了這位王子的指控?;实塾谑前l布詔旨譴責篡奪者,并且要求恢復這個陳氏王子的王位。黎季懷疑這位王子要求復位的權利;但是他寧可不予辯駁,派使節到南京來認罪,并答應接納這位新王。1406年初,永樂帝派使節率領兵丁護送陳天平返回安南。4月4日正當這一隊人馬越境進入安南諒山的時候,他們遭到安南人的伏擊,大部分中國護送官兵和這位王位覬覦者被斬殺。當這件事的消息傳到南京時,已經因安南人的侵犯占城、廣西和云南而發了脾氣的皇帝更加怒不可遏;他馬上計劃要痛懲安南和報復這次受辱之仇。
1406年5月11日,皇帝任命成國公朱能帶兵遠征,以申儆戒,而以兩員宿將張輔和云南的主要指揮官沐晟(1368—1439年)為他的兩名副。朱能在抵達安南之前在11月份猝死于軍中,所以由張輔和沐晟兩人共同負指揮之責。他們帶領21.5萬人馬,從廣西和云南發動鉗形攻勢。這場戰斗又快速,又成功。11月19日,中國軍隊攻下了安南的兩個都城以及紅河三角洲上的幾座其他重要城鎮。但是,黎氏領袖們遁入海上,并在南方各省重新舉兵。這場戰爭拖延達半年多之久,直到黎季和他的兒子在1407年6月16日被俘并送往了南京。
永樂帝因他輕易得來的勝利而喜形于色,但他現在做出了一個災難性的決定。根據張輔的建議,7月5日安南被并入明帝國的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這個地區的名稱一如唐代。給這個新布政司任命了都指揮使,張輔則逗留到第二年以監視它的平定工作。
安南的平定工作是一個難于處理的重大問題。中國行政結構的強行建立馬上引起了安南人的反感;他們開始到處反抗明軍。張輔的軍隊粉碎了這種地方性的反抗,在1408年他和他的主力部隊返回了中國。1408年9月,原陳氏官員陳 (1420年死)首先舉起了有組織的反叛的旗幟。他建立了大越王國,并攻占了義安府城和其他幾個城鎮。曾經在征服安南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沐晟,這時又受命帶領云南軍隊來平定這場叛亂。可是,陳 的軍隊很熟悉當地的地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他一再打敗了沐晟的軍隊。1409年秋,張輔又被派回安南來挽救局勢。經過了一次周密計劃的進攻之后,1409年12月張輔打敗了陳 ,并捉到了他。張輔在1410年初被召回后隨駕出征北方邊境的阿魯臺,留下沐晟再一次負責交趾的事務。
陳 的一個侄兒陳季擴現在登上了陳氏的王位,他一直未被抓住,因而變成了越南人抗戰的領袖。沐晟對他的進攻沒有什么進展。明廷想安撫陳季擴和他的支持者,把他封為交趾右布政使;他拒不接受,戰事仍在繼續。1411年初,張輔再次被派往安南,隨帶2.4萬人。他連勝兩仗,奪回了于1408年失陷的義安府城。但是,叛軍回避打陣地戰,叛亂繼續拖延了三年,直到陳季擴在1414年3月30日最后被俘為止。張輔在1415年暫時被召回南京,但又不得不返回交趾以撲滅另外幾次叛亂。可是,這時的抵抗很輕微,到了1416年底他和他的大部分中國軍隊都被召回國。
安南的和平是短暫的。當李彬在1417年2月取代張輔的時候,局勢已經惡化了。安南人不滿情緒的加劇是由于被派到安南來為建造新都北京而搜集材料的臭名昭著的宦官馬騏,增加了對安南的稅收和木材的要求。1417年末和1418年初發生了幾起暴亂。叛亂分子聚集在黎利(約1385—1433年)手下:此人是清化的一名糾糾武夫,曾經追隨過陳季擴,現時已自封為王。他在1419年和1420年都和明軍打仗,但兩次都失利。他于是用游擊戰繼續抗爭,并且贏得了鄉村人民對他的忠誠,他在鄉村中被視為抵抗運動的象征。盡管投入了大量的作戰軍隊和行政支持,中國人發現不可能把叛亂運動鎮壓下去,安南戰爭一直消耗著朝廷的財力。在永樂末年中國人也仍然未能鎮伏叛亂。這種失敗引起了永樂帝諸繼位者的許多嚴重問題。1427年,朝廷承認其安南政策已經失敗,并且決計撤兵,放棄了22年以來在那里建立交趾布政司的努力。
團受到隆重的接待,不過它在京城履行了納貢制度下應該履行的對中國皇帝致敬的一切正常儀式。在與帖木兒帝國統治者通信時不論皇帝作了什么讓步,但在中國朝廷上,君臣關系的門面則是不能妥協的。使團留在北京幾乎達6個月。它受到皇帝的幾次接見,并參加了宣布北京為新明都的儀式。波斯使者之一吉亞斯丁·納加什對使團作了詳細的、即使偶爾也有謬誤的記載,它至今猶存。
陳誠未在場目賭這一盛典,因為在1420年7月,他又被派率一使團前往中亞。但人們對這最后一次出使西域的情況了解得很少。
因此,我們看到永樂帝大力培植了與中亞各國的關系,也許甚至大力促進了與它們的貿易。在他統治時期,朝廷接待了撒馬兒罕和哈烈的20個使團、32個中亞綠洲國家的使團、13個土魯番的使團和44個哈密的使團。這些使團都需要豐厚的禮物和貿易。它們給朝廷帶來了諸如貴金屬、玉、馬、駱駝、羊、獅和豹;它們得到的賞賜是精美的絲綢和其他織品、白銀以及紙鈔(它們可以此購買中國貨物)及其他貴重物品。①從雙方的通信中可以明顯地看出,維護商業關系是這些交流的最主要的動機。中國的政府和皇帝因急于促進貿易,愿意對冒牌的“納貢使團”故作不知,甚至放棄了天朝大國的姿態。對中亞各國來說,它們愿意通過納貢制度的各種形式前來北京,以便保持它們的貿易特權。
西藏
早在1207年,成吉思汗的使者已經到過西藏,蒙古人與西藏發展了一種關系,即西藏人接受蒙古的保護和承認其宗主權,同時給蒙古的統治者們提供精神指導。西藏的喇嘛在元朝的朝廷中一直很有影響。在忽必烈統治下,蒙古人與薩迦派教團的領袖們談判,并承認后者為西藏13省的帝師。他們的地位受到一個敵對教團止貢派的挑戰,后者得到了伊朗的伊爾罕蒙古人的支持。止貢派在1290年才被徹底擊敗。同時另一個西藏宗教教團噶瑪派在元朝宮廷繼續擁有強烈的宗教影響。元代諸帝試圖把西藏置于一個集權的政府之下,但是實權仍掌握在提供世襲的教(族)長的寺院和貴族門第手中。
內部的權力斗爭繼續進行。隨著蒙古力量的衰落,薩迦派的勢力也隨之變弱。主要的反對力量來自絳曲堅贊,此人原為薩迦派僧人,又是雅魯的地方領主。從1332年起經過許多征戰后,這個僧人逐漸控制了西藏。1351年元朝承認他為帝師以取代薩迦派的大教長。絳曲堅贊不僅僅是另一個宗教教長;他的目的是要重建唐代的前吐蕃王國,重新樹立西藏人的民族主義和消滅蒙古宗主權的一切痕跡。他和他的繼承者們(即帕木主巴諸王)試圖維持一個君臨全西藏之王的思想,并且在15世紀80年代之前一直是西藏主要的世俗力量。
在明朝掌握政權時,西藏寺院教團之間的宗教對立常常導致公開的戰爭;宗教和政治權威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分裂。還不清楚南京對這種事態的了解程度。據說明代的開國皇帝急于想阻止唐代與吐蕃人發生的那種糾紛的再現。但他并不去與帕木主巴諸王建立聯系,而是與控制較近的康區和東南藏的噶瑪派大住持們接觸。皇帝派一使者前往,要元代時任官職的人來南京,以便重新授職,第一個使團于1372至1373年間的冬季抵達。當時教團的教長為黑帽教派的乳必多吉四世活佛(1340—1483年),他在1359至1363年曾在元朝朝廷。他從未應皇帝的邀請去南京,但派使者前往,直到他死前不久為止。
他的繼承者得銀協巴(中國人稱哈立麻,1384—1415年)以善行法術著稱于世,永樂帝在為燕王時已聞其名。新帝在1403年登基時,派了一個由以后多次被用作外交官的宦官侯顯和著名印度僧人班的達的弟子智光(他在南京已深受開國皇帝的禮遇)率領的使團去西藏。使團邀請得銀協巴去南京。得銀協巴在一開始派出一個納貢使團后,在1407年4月親自去明廷,受到隆重的接待。他應請求為皇帝死去的雙親舉行宗教儀式,據記載他施展了許多魔法,如使許多神祇顯形,制造鶴、獅、花雨、甘露的幻象等等,時間長達22天。他和他的隨行人員受到重賞,取得了響亮的官銜,并前往山西省重要的中國佛教中心,在那里又舉行了儀式,然后返回西藏。他在以后至少與明朝廷交換了三次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