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俸祿內(nèi)容是什么
古代皇朝政府按規(guī)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錢幣等。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商周時期因官職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襲,俸祿實際上是封地內(nèi)的經(jīng)濟收入,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唐朝俸祿內(nèi)容是什么?
唐朝俸祿內(nèi)容:祿米
《新唐書食貨志五》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給祿,頗減隋制,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遞至從九品為30石,都是每年供給一次,外官無祿。至貞觀初年,中書舍人高季輔建言:“外官卑品貧匱,宜給祿養(yǎng)親。”此后,規(guī)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給祿,一品以50石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為一等,八品、九品以2石5斗為一等。若無粟則以鹽代祿。此外,百官在年終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獎祿一季或一年。
唐朝俸祿內(nèi)容:土地
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職事官、散官、封爵、勛官等均可按品級受職分田和永業(yè)田。據(jù)《新唐書食貨志五》載,一品有職分田12頃,二品10頃,遞至九品2頃,皆給百里內(nèi)之地。諸州都督、都護、親王府官二品12頃,三品10頃,遞至九品2頃50畝。武官、三衛(wèi)中郎將、上府折沖都尉六頃,中府五頃五十畝,遞至隊正、隊副80畝。此外,又有永業(yè)田,親王100頃,職事官一品60頃,郡王、職事官從一品50頃,國公、職事官從二品35頃,縣公、職事官三品25頃,遞至九品2頃。
上柱國30頃,柱國25頃,上護軍20頃,護軍15頃,散官五品以上給同職事官。如果職事官被解免者,則追回田畝,若被除名者,則僅受口分之田,若襲爵者,不另給田畝。這些規(guī)定,只是政府的一種限田措施,并不能實授其地。不過,《食貨志五》說:“凡給田而無地者,畝給粟二斗”。但從白居易的《問議百官職田》看,唐代官員從政府那里所得土地收入主要還是靠職分田。職分田一般按每畝收六升的租率出佃,所謂“依品而授地,計田而出租”。
唐朝俸祿內(nèi)容:俸料
唐代官員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所謂俸料,包括月俸、食料、雜用,職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合。一品防合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這套內(nèi)容復(fù)雜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時才合為一項。《新唐書食貨志五》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令百官防合、庶仆俸食雜用以月給之,總稱月俸”。唐代官員的俸料法定額數(shù)與實際收入往往差別很大,這在地方官尤其為甚。其俸錢的來源有幾個方面,或以公廨錢充,或以戶稅充,或以青苗錢充等等。
隋唐五代的官員,按規(guī)定到了七十歲是要退休的,稱之為“致仕”。官員請求致仕叫做“乞骸骨”。如果不滿七十但疾病纏身者,也可提前要求退休。反之,若精力充沛,體魄健壯者,雖年過七十也可繼續(xù)留任。五品以上官員退休,本人應(yīng)直接上奏皇帝批準(zhǔn),六品以下退休者,則只要尚書省按規(guī)定統(tǒng)一辦理即可。致仕之后,若有特殊需要,也可再度出仕。
官員致仕時可享受一定的待遇,據(jù)《唐會要致仕官》說,有的可以加官一級,有的只是換了一個官名而品秩并未改變(致仕后,例晉一級,至宋代才成為制度)。在經(jīng)濟待遇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終生可以享受半俸,特例可給全俸。六品以下者,舊制前四年給半俸,天寶時下令給至終身。此外,三品以上致仕者還享受朔望聽朝參,其班列在該品現(xiàn)任官之上,以表尊崇。這些制度和規(guī)定對于鼓勵官員退休是有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