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的皇位繼承之謎
趙光義兩個皇位繼承人一個瘋了一個被老婆毒死?這是怎么回事?趙光義的皇位繼承之謎是什么?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趙光義的皇位繼承之謎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趙光義的皇位繼承之謎:
自古以來,帝王之家恩怨多,皇位雖然高貴,但是想坐上這個位子實在是太難,期間少不了血流成河的過程,往往他們登上皇位的墊腳石,就是那些跟自己一起長大的的同胞兄弟。
話說趙匡胤死后,按照老趙家的規矩,皇位是由兄傳弟的,也就是說他要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兄弟,而不是后代,于是他的三弟趙光義得以登上皇位。
而趙光義在坐穩皇位之后,深知當皇上的好處,明白皇帝跟王爺雖然都擁有極高的地位,但是權利卻是千差萬別,于是他便不想再履行約定。當時還有一位弟弟以及兩位侄子,按照規矩,他一旦退位,首先擁有繼承權的就是他的四弟,其后則是趙匡胤的兩個兒子。為了讓皇位順利的沿著自己一脈傳承下去,他費盡心機逼死了自己的一個侄子,然后又將自己的弟弟貶出了京城,而最后一個侄子也恰在此時夭亡。于是,所有的順位繼承人統統失去了競爭資格,趙光義便開始著手尋找自己的繼承人。
這一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他所中意的兩個優秀繼承人,最后卻一個被人毒死,一個瘋瘋癲癲,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呢?
老趙一共有九個兒子,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名字中最后一個字全是人字旁,按照皇家傳位的規矩,那就是如果有嫡系出身的,即皇后的兒子,那么就要立皇后的兒子為太子,可是如果沒有皇后,或者說皇后生不出兒子的話, 則應該將他的長子立為太子。老趙屬于第二種情況,他雖然先后有過三位皇后,但偏偏都沒能給他生個一男半女,所以按照規矩他將自己的長子——趙元佐,當成了自己的接班人,開始對他進行悉心培養。
說起來,老趙對這個大兒子還是很看好的,有書中說他“貌類太宗”,或許他是在這個兒子的身上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再加上趙元佐天生聰明過人,自然是非常的受寵。隨著他慢慢的長大,太宗開始安排他逐漸滲透到皇家高層中來,最開始是四處征戰,后來便擔任要職,參與國事的討論,已然在朝廷中占有一席之位。雖然當時他還沒有被明確的立為太子,但卻已經安排住進了東宮,眾所周知,所謂“東宮太子”,此時他基本上就已經是未來的準皇帝了。
就在趙元佐意氣風發的時候,老趙將自己的弟弟貶到了房州,受這一舉動影響下,趙元佐的神志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說起來,他雖然已經是未來的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儲,但是此子心地善良,沒有為人君的那種殺伐果斷的性格。重要的是,他跟自己那位被貶的叔叔非常要好,在朝廷中沒有一人敢幫腔的時候,是他站出來反對自己的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皇位是否會被這個正受自己幫助的人搶走。
趙元佐先是看著自己的兩位堂哥身死,接著又經歷了自己的叔叔被貶,雖然他跟自己的父親長得很像,但是為人卻大有不同,為爭皇位而親人反目的事實讓他深受觸動,他不敢或者說是不愿,再去坐那個沾滿了自己親人鮮血的龍椅。
他瘋了。
蘇轍曾經在書中說起過他瘋了的事情,稱他并不是真的瘋了,而是因為向自己的父親懇求將皇位讓回給太祖的后人,這與老趙的目標產生了根本性的分歧。于是,老趙便讓自己的這個兒子瘋了,因為一個具有這種想法的人,是不具備繼承皇位資格的,老趙只能繼續尋找繼承人,這個人便是他的第二個兒子,趙元僖。說起此人,筆者不得不說他的確有帝王之才,富有心機,善于陰謀,如果說趙元佐繼承了老趙的容貌,那么他就是繼承了老趙的陰險。
985年的時候,趙元佐的終于恢復成了常態,老趙自然是非常的高興,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為此他甚至大赦天下,后來又專門設宴邀請了自己的眾多子嗣,開了一場家庭宴會。這場宴會唯獨沒有邀請趙元佐,因為老趙的意思是他剛剛痊愈,還需要再休息休息,不適合出現在這種場合。
趙元僖在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找了幾個跟自己交往頗深的兄弟,專門在趙元佐的府門外嘚瑟了一圈,為的就是讓其知道老趙辦了場家宴,但卻唯獨將他排除在外。這一招果然有效,趙元佐憤憤不平的在宮里叫嚷,甚至開始酗酒,最后終因為縱火燒宮殿而受到了老趙的懲罰。幸好朝廷中的官員們都比較同情這位皇子,紛紛為他勸諫求情,這才只是被罰軟禁在京城而已,不過此次事件之后,他算是徹底的激怒了老趙,自然也就與繼承人名單再也沒有了關聯。
不過始作俑者趙元僖也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雖然后來被老趙看中,成為了第二位未來的太子,他的妃子就為了爭奪皇后之位,甚至使出了投毒的手段,結果反而誤毒死了他,簡直是造化弄人啊。
宋太宗趙光義簡介: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后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駕崩后,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北宋第二代皇帝,976~997年在位,年號為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宋太祖趙匡胤同母弟,初名匡義,太祖時改名光義,稱帝后又改名炅(原字有火字旁)。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他采用宮廷政變的方式,取得政權。即位后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于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太平興國二年下令取消所有節度使所領支郡,各州均直屬中央;繼續將各地節度使調至開封,解除兵權,使節度使成為一種虛銜。他大大擴充科舉取士名額,每科錄取人數由太祖時的數十人猛增至數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興國四年和雍熙三年(986),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采取守勢。他曾用政治和軍事手段企圖消滅夏州(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黨項拓跋部勢力,也沒有成功。在位后期,鎮壓了四川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
趙光義極有可能毒殺南唐后主李煜,人們通常認為他不重文藝。其實不然,趙光義嗜書成癖,嘗言:"朕平生無其它嗜好,就是酷愛讀書。為的是從中探查古今興亡成敗得失,以史為鑒,擇善戒惡,以利治國平天下。"他即位后,因原坐落于長慶門附近的昭文館、集賢殿、史館等藏書處簡陋狹小,不利于"蓄天下圖籍,延四方才俊",遂下詔,于左升龍門外另建三館,賜名"崇文院"。
在位期間,為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他大力各地文人,組織他們修纂《太平御覽》1000卷,《太平廣記》500卷,《文苑英華》1000卷。又令人每日進呈三卷《太平御覽》,僅用一年讀完。北宋淳化元年,有人收羅趙光義詩文,編為《御制詩文》4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