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慈禧太后前世的趣聞
慈禧太后為何被認為是奸臣和珅轉世?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慈禧太后前世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慈禧太后前世的趣聞:
嘉慶四年(1799)正月十八日,離乾隆去世僅半個月,距和珅下獄也只有7天,嘉慶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處所,賜他白綾一條,令其自盡。和珅知死期已至,不禁悲從心來,提筆寫下了一首詩: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撤手謝紅塵。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后身。
數百年來,這首語焉不詳的預言詩耗盡了無數歷史學家的心血,令后人大惑不解。“水泛含龍”指的是什么?“香煙”指的是什么,令研究者莫名其妙。也為附會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例如史學家孟森先生認為,“香煙”可能指慈禧,“水泛含龍”暗示慈禧禍清之兆,慈禧是和珅的“后身”,和珅自己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詩掀起如此大的波瀾。
慈禧太后雖然沒能像唐時武則天一樣登上皇位寶座,但是她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堪稱清朝的“無冕女皇”。關于慈禧太后的身世,也頗有傳奇色彩,被很多人認定是和珅轉世。那么,慈禧太后為什么被認為是和珅轉世呢?
公元1799年,中國歷史上胃口最大的貪官和珅被迫自殺于獄中,死時年僅50歲。他雖然徹底消停了,但是清朝的野史專家、民間藝人卻沒有消停,一直拿他的故事當原料,不斷地編出各種各樣的故事。就連一百多年的慈禧太后也不幸和他扯上了關系,被說成是和珅轉世,專門到世上來折騰大清王朝來了,于是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小朋友倒了霉,愛新覺羅家的260年大業就這樣被毀了。
可以肯定,這個故事肯定是胡扯,但是為什么一個老婆子和一個大帥哥能扯上關系呢?這得從和珅的臨死前的一首詩說起。話說狼心狗肺的和老貪臨死之際,不念嘉慶皇帝免了他的凌遲之刑,居然喪心病狂地提筆寫了首七言絕句: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
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后身。
什么意思呢?翻譯一下就是:我和珅活了50歲,跟做夢似的;現在呢,我死了。但是,我還會再轉世回來的,我轉世后將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諸位可一定要認清楚啊。
和珅本來是表露下自己的不滿和復仇心理,但是野史學家們卻把自己的想象力發揮到最大馬力,編出了兩段傳說。先說前兩句,話說同時期的人實在搞不懂和珅為什么那么受到乾隆寵愛,就拿風流情種乾隆說事。故事情節如下:
在乾隆未還是寶親王的時候,年少沖動,看上了老爹雍正貌美的小老婆馬佳氏。而馬佳氏也對他暗生情愫,兩人干柴烈火地后宮著了起來。這對年輕人只知道放火,不知道滅火,燒得后宮烏煙瘴氣?;屎筲o祜祿氏被熏得差點斷氣,惱怒萬分之下,把小賤人馬佳氏于月華門自盡。乾隆恰好不在宮里,知道后馬上趕往月華門??纱藭r乾隆尚幼,皇后不會容許他救下馬佳氏,他只好眼睜睜看著愛人死去。
哭完了,傷心夠了,心有不甘的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馬佳氏的遺體額頭,許愿如果馬佳氏能投胎,來世使此印記與乾隆相認。后來,弘歷當了皇帝,是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馬佳氏??嗟榷辏夷涎埠脦状?,始終沒遇見額頭有紅記之人,就在乾隆快忘了這事之際。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在侍衛中無意看見和珅,當時和珅不過是世襲之輕車都尉,但乾隆憑和珅額上的紅記認定他乃馬佳氏投生而成,于是擢升和珅為御前侍衛,值乾清門,并兼任正藍旗副都統。正因有這一段淵源,在野史中才會傳出和珅與乾隆關系不正常,兩個是同性戀,不知是哪位史家率先"編撰"了這一故事,總之,這個故事影響極廣,后世史家,尤其是民間野史都承襲了這種說法,這就是和珅亡命詩的前兩句的最佳解釋。
后兩句"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后身"就更曲解得離譜了,共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和珅詩中"水泛含龍"用的是夏后龍嫠的典故。大意是說夏朝末年,夏帝從兩條龍那求得龍嫠(即龍的唾液),鎖在一個櫝盒子里,日后代代相傳沒人敢打開,此櫝似像西方傳說中的潘多拉魔盒,可周厲王偏不信邪,他打開盒子,里面的龍嫠流出化為玄黿,玄黿進入一童女體中,此女無夫受孕,產有一女,是為褒姒,也就是后來周幽王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女子,也是導致西周滅亡那個褒姒,而"香煙"在古文中是傳宗接代的意思,于是乎,有人把兩者串聯起來,說和珅死后也會化身為褒姒似的女子來禍害大清帝國,這個女人當然就是慈禧了!
另一種說法是說夏桀不但殘暴,而且荒淫,他寵愛妺喜和一個半人半蛟龍的女子"蛟妾"。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無度,而且,"蛟妾"每天還要保持人形,夏桀也一并滿足。最終,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就此斷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據此解釋道,和珅死后要化身為"蛟妾"式的妃子,來禍亂大清帝國。此說與上一說實乃同出一宗,不過典出不同,一為褒姒,一為蛟妾。可以說,實際是解釋方法和途徑不同。
還有一種說法是"水泛含龍"中的龍不是真正的龍,而是說發大水,在和珅被賜死的頭一年,也就是嘉慶三年,河南的黃河決堤,因此,有人對"他日水泛含龍日"意思是說和珅等到下一次發大水時要轉世為生,不知是史家的附會,還是歷史的巧合,道光十二年,黃河再度在河南決堤,同年十月,一個小女孩哇哇落地,這個女孩就是后來的慈禧太后。果然,慈禧不負和珅前世重托,想盡一切辦法,先是把親兒子同治逼成了梅毒患者,葬身于青樓,然后逼著干兒子光緒陽痿早泄,死在了自己前面。最后把一個爛攤子扔了小屁孩溥儀,沒過4年,大清朝就倒閉了。
無論如何,和珅和慈禧作為清朝的兩大歷史罪人,一個從財政上腐蝕,一個從政治上腐蝕,二人一前一后讓清朝少活了幾十年。
慈禧的簡介:
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后抬旗入鑲黃旗,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征之女[4]。關于她的出生地點,現在也沒有定論。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封蘭貴人,六年生同治皇帝,進懿貴妃。同治即位后,與恭親王等密謀殺肅順,垂簾聽政。光緒即位后,仍聽政。光緒親政后,沒有實際的權利,發動戊戌政變,被挫敗以后,將光緒囚于東南海瀛臺中。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卒,次日,慈禧亦卒。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終年49。母富察氏,終年86。由于生了一個兒子,并且會討咸豐皇帝歡心,不久后就升為懿貴妃。愿為祺祥,同治帝立時年27,尊為圣母皇太后,號為慈禧太后。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后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后滿清所有皇帝的謚號。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斗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于熱河避暑山莊后,已篡奪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䜣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并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后為建立及維系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于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帝,以及繼位者光緒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臨終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緒皇帝,以防自己死后被新黨清算。
從廣泛角度研究,慈禧當政的結果確實極多數得到負面評價。主要是中法戰爭后在許多清流文人眼中獲得了勝利卻仍要簽訂放棄越南的天津條約,以及甲午戰爭失敗后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于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慈禧皇太后雖然在當時專制政治體制上非常干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系本身對中國的統治。
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有可能會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從而有可能使中華民族避免二十世紀初期遭受極多苦難與大量中國人民死亡的歷史,卻由于當時慈禧執政中期之后內宮花費糜爛不足以同時支撐戰爭與慈禧生活費,同時很可能會讓滿族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國力窮竭并且因此失去權威而垮臺。特別是中法戰爭如果繼續,會耗盡清漪園(即后來的頤和園)所急需的銀兩,因此受到了恭親王、李鴻章等洋務派人物的反對。此外慈禧個人于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后來即日漸奢靡。舉凡重修圓明園(后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與籌辦萬徇壽誕等均耗費大量銀錢。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于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并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后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
下面來說一下慈禧的徽號: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號“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號“端佑”;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載淳親政,上徽號“康頤”;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為遇到“天花之喜”,而兩宮太后“調護朕躬,無微不至”,“朕心實深欣感”,決定為兩宮皇太后上徽號,但二十天后同治駕崩,上徽號儀式沒能進行;
1876年(光緒二年),光緒帝即位,連同上次給兩太后各上的徽號,一共四字。慈禧的徽號由此又加上了“昭豫莊誠”;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大婚,上徽號“壽恭”;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親政,上徽號“欽獻”;
1894年(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上徽號“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