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 :字面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動。清代無名氏將“瞞天過海”收進其所編《三十六計》中,并作為“三十六計”的第一計。
“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如:春秋時代,齊姜和狐偃定計,把晉公子重耳灌醉,打發他離開齊國(見《左傳》);隋代,隋將賀若弼多次大張旗鼓地進行換防,以麻痹敵軍,最后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指揮大軍偷襲并攻克了陳國的南徐州(見《隋書·賀若弼傳》)。
“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征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最先使用,不晚于明末阮大鋮的《燕子箋·購幸》:“我做提控最有名, 瞞天過海無人問。今年大比期又臨,嗏,我只要賺幾貫銅錢養阿正。”“瞞天過海”作為“三十六計”的計名,始自清代無名氏編寫的《三十六計》。
歷史典故:
薛仁貴哄帝渡海
太宗分三路②…… 北路唐太宗御駕,兵三十萬。令張士貴前部總管③,取松亭關。路過遼東,帝嘆曰:“遼河水,西去長安五千里。”帝有悔心。數日至海岸下寨,帝視海水汪洋無窮,東望高麗④,隔海千里,如何得過?悔不納房杜之言⑤。帝宣諸路總管上御寨,問過海之計。敬德曰⑥:“乞問張士貴。”帝問張士貴曰:“卿有計否?”士貴曰:“臣當思之。”諸總管皆散。
士貴歸寨,請劉君昴議之:“帝問過海之計,敬徳以言窘我。若無,怎奈何?”君昴曰:“乞問仁貴,必有奇謀。”士貴請仁貴至帳下,謂曰:“前者公做平遼論,帝大喜。言若臨陣有折箭之功,當重賜賞。帝宣諸官入御寨,問過海之計。諸將緘口,吾當思之。公莫有其術,教三十萬軍渡海?”仁貴見問,叉手遂言:“告總管:今天子只憂大海為阻,難征高麗。仁貴用一計,教千里海水,只來日不見了半點兒。上至太宗,下至小卒,如登平地,安穩過海。意下如何?”張士貴欠身離座,下帳執仁貴之手,言:“引你去御寨見帝,慢慢說道甚。”仁貴附耳低言道與,士貴大喜。
諸總管來見帝,太宗再問過海之計有無。近臣奏曰:“有一豪民,近居海上,特來見駕。言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獨備之。”帝大喜,宣老人至帳上[此老人乃薛仁貴假扮],問其言。帝領百官隨海邊來,見其萬戶皆一彩帳遮圍。其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皆彩繡幕,地鋪茵褥。帝坐。百官進酒,帝喜。但覺風聲四面,波響如雷。杯盞傾側,身居動搖良久。帝不曉,令近臣揭幕視之,但見清清海水無窮。帝急問曰:“此是何處?”張士貴起而奏曰:“此乃臣過海之計。得一風勢,三十萬軍乘船過海,至東岸矣。”視之,果在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