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渾水摸魚
渾水摸魚,中國古代兵法策略三十六計第二十計。此計用于軍事,是指當敵人混亂無主時,乘機奪取勝利的謀略。在混濁的水中,魚兒辨不清方向,在復雜的戰爭中,弱小的一方經常會動搖不定,這里就有可乘之機.那么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三十六計之渾水摸魚。
第二十計“混水摸魚”和第五計“趁火打劫”似乎很相像,但它們之間又有區隔。“趁火打劫”的中計者直接受到生死存亡災難抑或不幸的打擊,他或其親屬的生命財產都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按計語理解,“趁火打劫”中的這種生存困境并非由施計者所造成的,只是他“利用”了這種生存困境。而“混水摸魚”中的“混水”是由施計者自己抑或第三者造成的。而且處于惡劣狀態下的并非中計者本人,而是其周圍的環境;中計者在其直接的生存中起初并沒有被打擾,只是在周圍環境受到干擾的情況下才處于窘境。
“混水摸魚”和“趁火打劫”之間的區別首先在于中計者所面臨威脅危險的強度和直接的程度。但是中國文本所舉例證中也將精神狀態渾濁,亦即直接的損害納入“混水摸魚”的范疇,然而“精神渾濁”的狀態不是以“火”的形態出現。在這里還是達不到“趁火打劫”的強度。在辨別第五計“趁火打劫”和第二十計“混水摸魚”時還有一個雖然不算太重要,但還是值得注意的是,“火”所觸及的是某一具體的對方,而“混水”所觸及的則是偶爾聚合在一起的無名的集體。
“混水摸魚”這一計的運用要分為兩步走:第一步,要設法把水攪混;第二步要設法趁機撈魚。“混水摸魚”一計要比“趁火打劫”一計具有更深的謀略性,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求指揮員發揮理大的主動性。 在社會動蕩不安或軍隊心不穩之時,各種力量就會互相沖撞,而弱小的一方屈從和反對還沒有確定,此時應將弱小的一方爭取過來,以擴充力量,奪取勝利,或者乘亂取利。
在錯綜復雜的市場競爭中,道理也是一樣?;垩郦毦?、手腕靈活的經營者常趁著競爭對手內部或市場混亂之際,乘機兼并那些力量弱小而動搖不定的勢力,以擴充自己的力量甚至形成企業集團,使自己的經營更加便利,更加有效,有的甚至還會制造混亂,從中漁利。
中國古代的軍事家在運用“混水摸魚”這一計謀時,大都采取主動把水攪混,然后再利用敵人互相混戰之機,一個個消滅掉。三國時期,蜀漢皇帝劉備的發跡史便是一例。
相關故事:
唐朝開元年間,契丹叛亂,并多次進犯唐朝。張守圭為幽州節度使,擔負平定契丹叛亂的重任。契丹大將可突干數次攻打幽州,都不成功,他于是假意與唐軍講和。張守圭很明白可突干的意圖,便將計就計,派下屬王悔去契丹軍營,以宣詔為名,借機探聽他的虛實。
王悔進入契丹軍營,在酒宴上發現:可突干與部屬之間的關系不是很融洽,表里不一。他又仔細打聽到,可突干與分掌兵權的部將李過折長期以來就有矛盾,于是,王悔暗地里接觸了李過折,得知他十分反對可突干的叛亂,王悔乘機勸和了李,讓他脫離可突干、為唐朝廷出力、日后定有重賞。王悔完成任務后,回到幽州。次日,李過折突襲可突干的軍營,把可突干斬于馬下,忠于可突干的大將李禮,率部下與李過折展開激戰,李過折死于亂戰中。此時,契軍營大亂,張守得知情報,率大軍殺入契營,活捉李禮,大破契丹軍。從而迅速地平定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