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哪里自殺的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明朝末代皇帝,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劉氏。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同時也是最為勤勉,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那么崇禎在哪里自殺的?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斗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斗力。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市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回宮后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著對周 皇后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后也哭著說:“妾跟從你18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說完解帶自縊而亡。
朱由檢轉身對袁貴妃說:“你也隨皇后去吧!”袁貴妃哭著拜別,也自縊。朱由忙又召來15歲的長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她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了過去。朱由檢又砍死了妃嬪數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張皇后自盡。張皇后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自縊身亡。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朱由檢咬破手指寫了一道給李自成的血書,說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誤,現在死了也無臉到地下見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發遮面,任你們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傷害百姓。他將血書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縊于壽皇亭。王承恩也在對面樹上吊死。
明朝滅亡、 李自成進城后,將他的尸體抬到東華門,搜出身上的血書,葬在昌平州。當地平民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清軍入關后.將他移葬思陵,謚為懷宗,后改謚莊烈帝。南明政權謚他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謚為毅宗,史又稱崇禎皇帝。
明朝告亡。之后,殘余明朝勢力建立南明政權。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城北45公里的昌平縣天壽山下。始建于永樂七年91409),到清初竣工。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今景山)。清兵入關后,標榜為明“復君父仇”,因而以禮葬崇禎于十三陵。十三陵是一個規則完整、布局主從分明的大型陵墓群。十三陵即明代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
明代自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至末帝朱由檢止,共14帝,除景帝朱祁鈺因故另葬金山外,其余皇帝的陵墓都在這里,其名稱依次為: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仁宗的獻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憲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慶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等13個皇帝的陵墓。
延伸閱讀:
煤山,現名景山公園,地處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占地32.3公頃,原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相傳明永樂年間修建宮殿時曾在此堆煤,故名。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時,明崇禎帝自縊于此。清改名景山。1928年開始對外開放。1949年后。進行修理和全面修建,辟為景山公園。
先后建成銀杏園、海棠園、牡丹園、桃園、蘋果園、葡萄園、柿子林。全園坐北朝南,紅墻黃瓦圍墻,占地23萬平方米。山高43米,周長1015米。園內花卉草坪占地1100 平方米,有樹木近萬株。主要建筑有園門、綺望樓、峰亭、壽皇殿建筑群、興慶閣、永思殿、吉祥閣、觀德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