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對中華文化有什么影響
農耕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農耕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于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以漢族為代表的農耕文明亦曾在世界上長期居于領先地位。那么農耕文明對中華文化有什么影響?
農耕文明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征。中國的文化是有別于歐洲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內斂式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 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培養和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鄰里相幫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即既要有“耕”來維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契合中華文化對于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
早在先秦時期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民間流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詩為證:“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體現了文化在衣食溫飽解決之后的重要意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畫了讀書人對積極人生的理想與追求。中國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歷史,創造了發達持久和長盛不衰的傳統文化。同時,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又豐富了農業的 內涵。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雖經無數次大大小小天災人禍的考驗,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
事實證明這一技術知識體系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征。開發利用好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與自然遺產資源,作為我國“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建設美好家園、激發愛國熱情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而且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和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農耕文明基本介紹
農耕 文明,是指由 農民在長期 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但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 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農耕文明的重要表現為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于商品交換。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古人類的定居生活等的發展,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是第一次生產力的飛躍,人類進入農耕 文明。農耕文明地帶主要集中在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這里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域。農耕文明一直延續到 工業革命之前。此間,人們以農業為主,政治體制一般實行 君主制或君主專制, 社會結構呈現為金字塔形。農耕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它是 工業文明的搖籃。
農耕文明本質上需要 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侵略和掠奪的戰爭技藝,而是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它無需培養爾虞我詐的商戰技巧,而是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盡管農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斗和戰亂,但較之于游牧文明和工業文明,具有質的不同。農耕相對于游牧的好處就是,能大幅度提高生產力,這樣一來,才會有一些吃飽了沒事做的人去想吃飽之外的事情。如研發科技,發展文化等等四大古國(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就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