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的簡介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古印度文明的資料。
古印度文明的文明進程
笈多王朝
4世紀初,貴霜帝國衰落,笈多王朝(320-540)興起,建都華氏城,該王朝取代貴霜帝國,逐漸統一了以恒河流域為中心的北印度地區。到超日王(380-415)時,國勢強盛,疆域擴大,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首都是華氏城。該王朝同國外有密切的經濟和文化教育往來。
啞噠人入侵時期
5世紀中葉,啞噠人自中亞侵入印度。6世紀初,啞噠人占領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聯軍打敗啞噠人。但笈多國家經啞噠人打擊后,內部各小邦紛紛獨立,陷入分裂混戰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統治結束。
戒日帝國
戒日帝國是從笈多分裂后的一個小邦中發展起來的。7世紀初,戒日帝國(606-647)興起,啞噠人被逐,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東到孟加拉灣,西迄旁庶普的幾乎整個北印度。戒日王統治時正值玄奘訪印,他對玄奘給予很好的禮遇。
拉齊普特人時期
戒日王死后,帝國陷入分裂。8世紀時,拉齊普特人統治的各小國割據稱雄,拉齊普特人是土著王公貴族后裔,軍事種姓(另一說是外族人,北大學者馬克堯認為,拉齊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羅人的游牧部落,后與當地貴族融合,因而該民族的源流是多種多樣的),由于他們勇武好戰,彼此削弱,失去了對外防御能力。8-10世紀,印度有三個大國互相爭霸。
伽色尼王朝)
該王朝是中亞阿富汗境內興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蘭教。1001-1026年,該王朝的蘇丹馬穆德(999-1030年)先后共17次侵入北印度(另一說是15次),使其遭受嚴重破壞。馬茂德的遠征以掠奪財物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統治,他死后,其國家很快就瓦解了。旁遮普并入伽色尼王朝。阿富汗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時,印度南部在10-12世紀時興起一個朱羅王國,該王國曾遠征錫蘭,并與阿拉伯有頻繁的貿易往來。12世紀末陷入分裂。
德里蘇丹國家
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而統治印度的總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將,名叫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期間經歷了五個王朝。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斷從西北山口侵入,這些外族侵入后大都與當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與以往大為不同,他們是在伊斯蘭教“圣戰”的旗幟下進來的,他們不但沒有被當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當然,印度教的傳統力量也根深蒂固。總之,印度最大的特點是多分裂少統一,以及多種宗教長期并存。
莫臥爾帝國
莫臥爾帝國的創立者是帖木兒的后裔巴布爾,故自稱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爾率2萬多大軍進攻德里蘇丹國,德里國的蘇丹親率4萬多大軍迎戰,巴布爾取得戰爭的勝利,蘇丹戰死。巴布爾在印度建立起莫臥兒帝國(1526-1858)。1529年,巴布爾統一了北印度。到阿克巴(1556-1605)即位后,莫臥兒帝國進入鼎盛時代。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超過了歷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爾。
古印度文明的文明特點
經濟
以農為主,莫臥爾帝國阿克巴統治時,工商業比較發達。
政治
德里蘇丹國之前的各個階段,國家政體都是中央集權制,上古時期的共和制小邦到笈多帝國時已不存在。南印度的朱羅王國有較完備的行政制度和稅收機關,各行政區還存在人民會議。
德里蘇丹國時,蘇丹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他是國家首腦和伊斯蘭教教長,也是國家武裝的最高統帥,是君權和神權二位一體。蘇丹在名義上仍奉阿拉伯哈里發為宗主,繼位后要得到哈里發的封號,發行的貨幣要鑄上哈里發的名字,但實際上完全獨立,不受節制。蘇丹有一支以騎兵為骨干的龐大常備軍。中央設部,各部有大臣,大臣之上為首席大臣,稱維齊爾(宰相),輔佐蘇丹。全國設23個行省,蘇丹任命總督統治各省。公社仍為基層政權組織,村長大多由印度教徒擔任。上層人物都是伊斯蘭教教徒,出身于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的軍事貴族家族,政府和軍隊中的高級職務均由他們充任。印度教的封建主只能做低級官吏。
莫臥爾時的文武百官實行統一的軍銜制度,竟多達33個級別。
古印度文明的封建制度
笈多王朝統治下的印度,農村公社仍然是社會的基層組織,但奴隸制已走到盡頭,出現了早期封建關系的萌芽。笈多王朝的國王無條件地將土地、民戶和耕牛封贈給官僚、貴族、僧侶和寺院,并發給銅牌賜地證書,受封者成為封建主,而被封賜給貴族和寺院的民戶,則成了封建依附農民,他們必須向封建主交納租稅并服勞役。此外,自由農民耕種公社土地,也要交納一種稱為“巴伽”的田賦。
戒日帝國時期,封建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并最后確立。戒日帝國的土地原則上仍屬國王所有,稱為“王田”。國王有權處理王田。據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載,王田分四種:一為帝國占有地;二為官僚占有地(祿田,食邑);三為婆羅門(碩學高才者)占有地;四為寺廟占有地(福田)。戒日王對教俗地主的布施和封賜,是將土地連同農民一起封賜的。教俗地主的土地均由村社農民耕種,農民不僅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且隨著土地占有權的轉移而轉換主人。農民要向領主交納收獲物的1/6,還要交“費用”(貨幣)和服勞役。農民還得通過村社向國家繳納捐稅。村社組織依然保留,并保留著公共土地,公社首領和公社會議的權力還比較大,有自治特點,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有的村社仍以大家庭為單位,并保留著定期重分土地的習慣。戒日王對教俗地主布施或封賜的土地,其數量很大,多者可達百邑(一邑相當于一個村社,200戶農民),如那爛陀寺就擁有土地200邑,依附農民多達4萬人。教俗大土地所有者對其領地具有世襲權或自由支配權。封建主還握有領地上的行政、司法權,他們可以任意處置農民。因此,戒日王時代,印度的封地、賜地已脫離政府的管轄而具有獨立性。戒日王死后,大封建主紛紛割據稱雄。從7世紀起到12世紀末,北印度出現了許多“拉其普特人”的小王國。
德里蘇丹視全國土地為自己的財產,他將大部土地以軍事采邑(“伊克塔”)和寺田(“伊納姆”)的形式封賜給軍事貴族、官吏和清真寺。領有采邑的人稱“伊克塔爾”或穆克提,他們必須服兵役,為蘇丹提供一定數量的雇傭軍。14世紀以后,蘇丹允許伊克塔成為世襲領地,伊克塔爾得到免稅特權。此外還有印度教的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長也擁有世襲領地,也享有豁免田賦的特權。世襲領地的所有者稱“柴明達爾”(“土地持有者”之意)。蘇丹國歧視和迫害非伊斯蘭教的印度人,向他們征收人頭稅和其他苛捐雜稅,土地稅是其產量的1/3—1/2的。國家實行包稅制,商人利用包稅特權任意勒索農民。因此,蘇丹國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斗爭十分尖銳。特別是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的對立給印度造成不良后果。而印度人民反抗蘇丹政權的斗爭則從未間斷。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蘇丹政權日益削弱,地方總督勢力強大,脫離中央,割據稱雄,這給外族的入侵鋪平了道路。
莫臥爾帝國承襲了德里蘇丹地封建土地制度。一部分由政府租給農民,派官吏直接征稅;大部分以采邑(札吉爾)形式分給軍事貴族,伊斯蘭大教長和清真寺也得到封賜。采邑是有條件的封地,領有者(札吉爾達爾)無世襲權力,大小采邑無等級關系,農民與采邑主也不存在西歐式的依附關系;還有一部分是印度土邦君主和部落酋長的世襲領地,領有者稱柴明達爾,大多在邊遠山區,對農民有行政權和司法權,處于半獨立狀態。17世紀時,采邑和柴明達爾的差別逐漸消失。
阿克巴的改革
阿克巴在征服南亞次大陸的戰爭告一段落后,為了加強帝國的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阿克巴集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于一身。他是帝國最高首腦、最高統帥、最高法官和伊斯蘭教最高教長。中央下設財政、軍事、司法、宗教和監察等部門,各部門的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分為21省,派總督統治。文武百官如前所述,實行軍銜制和等級制,共分33級,稱“曼沙布達爾制”(另一說是66級,最高為萬夫長,最低為十夫長),按級授予采邑。
其次是加強財政和稅制的管理。丈量全國土地,測定土地單位面積產量,據此規定稅額。賦稅分實物稅(1/3)和貨幣稅,取消包稅制,租稅一律由中央派官員征收,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限制了官商的勒索。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
佛教
笈多王朝時,印度的佛教是十分普及的信仰。到戒日王時,佛教開始衰落,戒日王雖敬重玄奘,為他舉行盛大法會,但戒日王本人卻是一個濕婆教徒。佛教的命運和__一樣,在它的故鄉雖然衰落,卻向世界其他地區廣泛傳播,成為一個國際性宗教。
印度教
戒日帝國時,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羅門教和佛教不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4世紀前后,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逐漸形成新婆羅門教。8世紀經商羯羅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經典有《吠陀》、《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教義與婆羅門教類同。主神有互相關聯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羅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婆羅摩(大梵天)是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遍入天)是賜福神,主管維持世界,濕婆(大自在天)是毀滅神,主管破壞世界,也是苦行神和舞蹈神。
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
毗濕奴教派形成于12世紀中葉,實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欲主義。傳說它躺在海中一條千頭巨蛇身上,坐騎為金翅鳥,妻子為吉祥天女,有許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羅摩,在猴王的幫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還曾化身為巨魚,在淹沒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及其生物,這是印度的洪水故事。
濕婆派流行于南印度,傳說濕婆有3只眼,4只手,分執三股叉與戰斧等武器。它在焚燒死者的場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毀滅有再生意義,所以它是毀滅神和生殖的象征。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該派否認婆羅門特權,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視牛為神圣的教義派等。
性力派崇拜濕婆之妻等女性神祇,其儀式有犧牲、輪座(男婦雜交)等怪俗。馬克思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馬恩選集》2卷第62-63頁),總之是一種奇特的宗教。
伊斯蘭教
從德里蘇丹開始,伊斯蘭教取得支配地位,對印度教采取歧視和迫害政策。莫臥爾帝國也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采取寬容政策,允許印度教等信仰自由。
錫克教16世紀創立,“錫克”一詞意為“門徒”,此教主張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對種姓制度。
種姓 戒日帝國時,種姓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沒有變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數富有的商賈。首陀羅地位有所上升,與破產的大量的吠舍逐漸構成新型的首陀羅種姓——依附農。這樣,名稱未變,內容有了變化,前三個等級是封建主,后一個是依附農階級。
古印度文明的自然文化
自然人文
自然科學主要是天文學和數學,詳見教材。
人文科學主要是文學和建筑藝術,詳見教材。這里對語言和史學略作補充。
笈多王朝時期,有《超日王傳》和《戒日王傳》,這些價值不大的文學作品用梵文寫成的,可作為重要史料。
德里蘇丹時期,方言文學興起,梵文漸不流行。此時,印地語和穆斯林使用的波斯語混合為烏爾都語,也出現一些用波斯文寫的歷史著作,例如,明哈-烏德-丁寫的《那西爾通史》,沙姆斯-伊-西拉其·阿費富寫的《菲魯茲王史記》,雅赫雅·賓·阿馬德寫的《穆巴拉克王史記》等。
莫臥爾帝國時,一位名叫圖西爾·達斯的人用印地語改寫了史詩《羅摩衍那》,有利于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與傳播。歷史著作有巴布爾寫的《自傳》,用突厥文寫成。由阿卜杜拉欣大汗譯為波斯文。此外還有巴道尼寫的《歷史選集》,尼查姆-烏德-丁寫的《阿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寫成。
創建源頭
古埃及文明的創建 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哈拉巴文化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于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最杰出的貢獻是發明了16世紀到21世紀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于印度,然后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先后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
就地理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于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筑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手工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制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國際貿易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并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哈拉巴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留存于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符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成功譯讀。正因為如此,關于哈拉巴文化的來源問題,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
哈拉巴延續了幾百年之后逐漸衰落,于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后人去解除。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從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步向南擴張。經過長時期的兼并戰爭,公元前4世紀,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