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歷史沿革
重慶市,簡稱巴和渝,別稱山城、渝都、霧都、橋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世界溫泉之都,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重慶的歷史沿革。
重慶的歷史沿革:宋朝以前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巖鹽產區,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后在枳(今重慶市涪陵區)、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市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于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筑大城。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后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隋煬帝大業初年,州廢,復為巴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唐玄宗天寶初改南平郡,唐肅宗乾元初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重慶的歷史沿革:宋元明時期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后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四川成都的援軍,在重慶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或稱釣魚城保衛戰)。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元憲宗)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后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后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占領。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四川南道宣慰司,隸屬于四川行省。元順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建都于此,國號“大夏”。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復改為重慶府,隸屬于四川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重慶的歷史沿革:清朝時期(通商開埠)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后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同年,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
1896年,法國、日本、美國分別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04年,德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重慶的歷史沿革:中華民國時期(戰時首都)
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潘文華。
1930年2月,二十一軍軍部明令召集審定市縣權限委員會全權辦理劃界事宜,并由重慶市政府與江北、巴縣政府組織市區測量委員會。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斗爭。
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于重慶辦公,16日日軍攻破南京。在成為“戰時首都”之后,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臺,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以及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后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重慶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1941年6月5日,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稱“大隧道慘案”。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歷經長達6年半的轟炸,重慶沒有倒下,大轟炸下的英雄之城感動了不少外國政要。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副總統華萊士等,紛紛致電、致信重慶人民,鼓勵和歌頌重慶人民的堅毅。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慶成為大韓民國(流亡政府)臨時駐地。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后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重慶的歷史沿革: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樸、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余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筑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于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于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后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